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科幻灵异>七海扬明> 章九一 儿子论与闺女论

章九一 儿子论与闺女论

  台北明国使馆。

  郑联一身猎装御马而来疾驰到了门口高大的纯种马瓦里马人立而起郑联翻身下马与十几个家丁冲进了使馆门口护卫看到是郑联皆是不敢阻拦。

  原本郑联的计划是和台北行政长官阿海去郊外狩猎却不曾想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不得已临时返回。

  “陈邦彦你给我滚出来!”郑联径直冲进陈邦彦居住的小楼在堂中便是高声大喊四周的房间探出几个脑袋看到郑联满脸杀气又缩了回去。

  “侯爷你这是做什么如此咆哮直呼我大明官员的名讳!”沈廷扬走了进来拦住了郑联这时陈邦彦也是出来见到郑联如此暴怒冷声问道:“郑联你找老夫何事?”

  郑联把几张报纸仍在了陈邦彦的脸上骂道:“你他妈的是这是要害死我们吗?”

  沈廷扬知道郑联这个人虽然性格暴躁却不是无的放矢的人他捡起一张报纸看了一眼脸色惊骇这报纸当是今天中午才开始发售的不知郑联用了什么手段提早半日到手而让沈廷扬震惊万分的是大字标题下的内容。

  无君无父弃国弃家!

  这八个大字便是陈邦彦对台湾建国风潮的评价内容更是犀利把社团和元老院治下的百姓批驳的体无完肤所有人都定义成了大明的叛徒而且在最后的署名上却反常的没有署自己的名字而是以大明忠臣义士六个字署名。

  “你陈大人你这是做什么如此不识大体完全是书生意气啊!”沈廷扬手颤抖着几句话都是从牙缝里钻出来的。

  对于社团要建国沈廷扬一向保留自己的态度虽然沈廷扬与陈邦彦这类自小熟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不同但一向受忠君爱国思想的他还是希望社团能继续维持现有的局面当加征公投的结果出来沈廷扬就知道那是大势所趋作为大明朝少有的开明派沈廷扬很清楚抛开大义名分不谈大明现有的任何一个政权或者军政实体与社团都是处于不对等的位置。

  简单的说各个政权都需要社团的援助粮食、贸易支持甚至于兵力支持至少目前来说没有赵三刀的分舰队舟山难说完全而粤西抵抗的核心力量更是社团陆军力量。而社团对于大明的需求度则非常低在沈廷扬看来社团目前种种作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大明别倒的那么快更好的分担清虏的力量二便是邀买人心。

  但是无论怎么说鲁监国和永历政权都完全离不开社团的支持所以即便是社团建国两个政权也要接受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哪怕是自己骗自己也要找个理由接受但陈邦彦的一篇文章却是把大明朝与社团的关系彻底推到了对立的位置上。

  “你是蠢货吗还是当腾龙商社治下这几百万人是蠢货?人家掏钱拿粮食支持我们还让自己的子弟在前线卖命你就是这么报答的吗指着别人的鼻子骂还骂人的祖宗老子真的怀疑你是满清鞑子派遣来的奸细不然为何总是做这种离间双方关系的事情!”郑联的佩刀被沈廷扬抢去在堂中气的走来走去。

  “我朝几代天子为社稷而死并未失德他东番治下全是我大明百姓何以建国海外!尔等俱是人臣面对这等不忠不义之事却佯装不知还为叛逆说项几与其同谋老夫倒要问问尔等是何居心!”陈邦彦正色回问。

  郑联虎吼一声冲上去一把抓住陈邦彦的脖颈骂道:“你他妈说的再对有什么用用嘴皮子能制止危局吗用嘴皮子能说来钱粮吗老子感觉是那李明勋太惯着你们这些穷酸措大了若不然你们也不是嚣张到这个地步跑到人家家里骂娘若是老子早就活剐了你了!”

  沈廷扬拼劲全力来二人满脸激愤问道:“陈大人你写这篇文章你认为有用吗?有什么用!”

  “老夫所言只是为了警醒世人让百姓知道何为纲常何为正统如今君父尚在西南当。”陈邦彦兀自辩说不止。

  郑联却是一把抓住陈邦彦的肩膀骂道:“当当你妈个头!”

  他拉扯陈邦彦到了窗边指着外面人越聚越多的广场喝道:“看到没有越来越多人聚拢而来很快他们就会冲进了活撕了你的!”

  沈廷扬也看到了那群举着横幅手持砖头的人他强压住心头怒火说道:“不行陈大人不能在这里呆着了侯爷我立刻安排人把他送走直接上船先去舟山再说。”

  半个时辰后在此起彼伏的抗议声中阿海走进了使馆区看着被砸烂的窗户和满地的砖头阿海问道:“陈邦彦在哪里?”

  “本官已经安排他去了舟山怎么李海大人想拿他去泄愤吗?”沈廷扬昂首问道。

  阿海握住刀柄说道:“如若依着我我会亲手杀了这厮但如今我是台北之首元老之一自然要顾全大局。”

  “是啊顾全大局陈邦彦若是懂这个道理就不会有这一步了。”沈廷扬道。

  阿海笑了笑:“他和那群卫道士永远不会懂历朝历代危亡之时文人总是会表现的歇斯底里以至于失去理性和智慧他的举动会疯狂奸佞者如丁魁楚趁着权柄在手疯狂敛财出卖能出卖的一切而忠诚者则如陈邦彦攻击一切他们认为错的人和事。然而危亡之时无论事情做的多么忠义话语说的多么至诚都非救亡之道最后顶多把名字刻在忠字碑上罢了!”

  见沈廷扬投来赞叹的目光阿海道:“这是家师告诉我的哎我更希望大明之臣都不是陈邦彦这等人明明知道他走的路是错的却因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杀不得也打不得只能任其一路错下去与奸臣佞臣一起送葬大好的局面把大明朝拉入深渊。”

  福旺号是一艘载重超过六千石的巨大沙船在台北装满了粮食、饲料和水牛运往舟山这是沈家沙船帮的一艘船沉重的货物让速度变的很慢陈邦彦就坐在货舱之中忍受着牲畜散发出的臭气。

  陈邦彦失魂落魄的坐在那里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一路之上他一直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忽然耳边响起了带着浓重浙江口音的官话那是一个言语粗鄙的家伙在念报纸一边念一边解释显然他的听众也是目不识丁之人以至于听不懂文章中的深意。

  他们念的正是自己离开台湾的时候写的那篇文章很显然对于这些市井小民来说文章的内容还是过于深奥了。

  “哦这段话就是把东番的百姓比作灾荒年过继给亲戚家的儿子虽说过继了但毕竟是一家人现在本家有了难处就应该出钱出力不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就不管本家的死活了。”读完报纸的船长尽可能用俗语解释着。

  陈邦彦静心听着虽说这话语粗鄙不堪但说的也算是透彻而周围人的讨论更是让他心中升起了一团火。

  “我觉得这比喻就挺好东番那些人不都是这些年从山东、浙直移民过去的嘛他们就好比是儿子天子和朝廷就是老子老子有了困难了当儿子的可不得帮一把嘛。”

  “可我听说人家要建国了。”

  “那这就做的不对了哦老子有了困难当儿子的不帮一把反而是直接改姓与老子划清界限这不是忘恩负义嘛我要是有这样的儿子非得打出屎尿来不可!”

  “马三哥这话说的在理报纸上那些话咱们听不懂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上到国家大事下到民间小事可都不是这么个理儿嘛。”

  陈邦彦在货舱听的心中热血上涌眼睛湿热他爬上小梯看了一眼看到是七八个打着赤脚**上身的水手在谈论不由的感动心道:“我朱明恩养百姓三百载总归是有淳朴之人有如此百姓大明就不会亡!”

  “船老大你说马三哥说的在理不?”一个水手问道。

  船老大收起报纸说道:“在理归在理却是你们的道理不是东番那些百姓的道理。”

  “哦船老大是知道那些人的道理了我感觉也是你们想想这次闹出来建国的事情你看看东番那些人个个欢天喜地好像每个人都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似的哎呀到处都在放炮放烟花庆祝人家东番的老板还给每个穷哥儿都发了赏钱呢要说一个两个的话还算不得什么但大部分人都高兴总归是有道理的船老大你说说他们东番是什么道理啊?”一个老海狗请教道。

  陈邦彦竖起了耳朵静听经历了这么多事他已然明白东番百姓支持建国不是简单的蒙蔽收买就能做到的但是他不理解的是东番不过七八年大批百姓的迁入都是五年内的事情这么短的时间什么让百姓对大明朝就没了感情呢因为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他接受百姓对朝廷不满乃至痛恨但无法接受百姓这么快就选择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船老大给自己的烟斗里塞了点烟草点燃看着越来越远的台湾岛船老大说道:“其实很简单你们认为东番百姓是过继出去的儿子但东番百姓自己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自己是被卖嫁的闺女。”

  几个海狗相互看看一个人咧嘴问道:“船老大这话我听不明白儿子和闺女有啥区别吗?”

  船老大道:“国家大事咱不懂我也说不明白我这么说吧朝廷打仗就好比是做买卖连战连败好比是买卖赔钱了家里没了钱就找来了东番就像是借了钱还不起就把那些百姓抵押给了东番相当于卖了闺女给东番闺女卖了就是人家的人了东番对这些闺女还不错嫁出去的闺女也就是泼出去的水心里多少是向着娘家的所以也愿意让夫家帮娘家的忙拆借些钱粮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娘家却不知满足不仅要钱要粮还阻止人家另立门户这就太过分了。

  眼瞧着人家要另立门户了娘家不仅反对还要求闺女一家倒插门到自己家这就是痴心妄想了谁会入股注定赔钱的买卖呢再者说了只要有可能谁不想自己干一番事业为啥替别人卖力气咧。”

  “船老大你这么说还真是有道理到底是您走南闯北见识广一眼就是把东番人的心思看透了。可照我说如今鞑子占了咱许多地盘朝廷支持不住了最好还是一家人齐心协力把鞑子打跑了夫家娘家不都是亲家嘛总不能让外人占了便宜不是?”当下便是有人说道。

  船老大敲了敲烟斗里的灰烬说道:“我还是那话这打仗就好比做买卖以前娘家有钱有势女婿自然对岳父是低眉顺眼了可是如今娘家把祖宗留下来的产业败了大半人家女婿却是买卖越来越大总不能再低三下四了吧大明和东番就好比合股的买卖不能论尊卑上下还得论实力谁有钱谁就占大头呗可是朝廷总想着靠辈分压人家东番一头这就坏了嫁出去的闺女再向着娘家也不能让自家吃亏啊索性独门立户自己干先和娘家彻底分开。”

  “就这么不讲情面俗话说的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一个年少的水手红着脸问道。

  船老大敲了敲他的脑袋说道:“你呀难道不知道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吗你将来有了媳妇岳丈要是要你的家产地产你愿意给啊。再说了情面这种事儿得相互给才算情面。”

  众人哈哈大笑忽然有一个水手问道:“你们说日后两家联起手来把那大明江山光复了那些土地百姓归东番还是归咱们天子?”

  船老大哈哈一笑说道:“那个时候天子说那是祖产得归我而人家东番说这算你闺女的嫁妆了!”

  此言一出众人欢笑不止陈邦彦的脸却是冷的要上霜一般虽说这些粗鄙之人实在信口胡说但东番若建国两国共御清虏光复之土应该归谁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