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七三 生存的奢望
李君华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因为舅父不能顿顿吃肉没有手纸擦屁股就会感觉条件不好的懵懂少年了但他终究还是没有见识过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即便是去年暗访云中绥靖区也是看到的一个欣欣向荣的地方从史书和各类报告上他能够知晓贫寒牧民的生活是如何困顿但是绝对不想到他们会是如此精神面貌。
正当李君华用外来者的姿态观察这个小部落的时候一个年迈的老人走了出来却是不敢与李君华打招呼他悄悄打量着李君华看他的衣着旗帜随从马匹当在马鞍上看到帝国皇室的徽章时他匍匐在地上叫道:“是殿下是太子殿下。”
整个部落的牧民都跪在了地上脸上麻木变成了狂热有些人甚至抑制不住冲动想要爬到李君华脚下亲吻他的皮靴而陪在身边的乌以风等侍卫拔出武器快速把李君华护在中央大声要求所有人不得靠近。
“都后退后退退至二十步开外去谁敢冒犯无礼立刻处死!”常阿岱拔出刀插在脚边大声的呵斥威胁比乌以风等侍卫的枪口更为有用但李君华敏锐的注意到常阿岱说的是满语。
“他们是满洲人!”李君华诧异出声。
显然李君华没有看出任何一点他们是满洲人的迹象这些人的风俗习惯与西进期间看到的破败部落完全一致。
“这是怎么回事?”稍稍安静下来的李君华问道。
常阿岱解释道:“他们是这段时日收拢来的满洲人有些因为来不及逃走流离失所有些遭遇劫掠或者天灾但一半以上是这几年八旗嫁给蒙古各部的女人和他们的孩子。”
“本宫是问他们为何会如此对我?”李君华说。
这才是李君华真正不解的地方在过去将近三十年的日子里帝国与满清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双方杀戮频繁让入关时超过六十万人的满洲一族折损到如今不超过十五万的状态其中大部分还处于帝国的管制之中而在西征后李君华自哈拉和林开始一直对迁移状态下的满洲部落作战不仅是八旗兵因为麾下多有新附蒙古兵的缘故屠杀会是常态。可以说双方仇深似海这些人都有父兄子侄死在帝国手中也因为战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为什么他们面对帝国太子时为如此谦卑的表示忠诚。
常阿岱如实说道:“殿下仇恨不是人的一切事实上仇恨是爱新觉罗和八旗权贵们的事情与身为百姓的他们无关他们只是工具当处于爱新觉罗的统治时无论他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奉献一切去参与这场战争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想要战争。”
“常阿岱现在我开始怀疑你的用心了。”李君华眯眼看着常阿岱显然认为他在为这些人开脱。
常阿岱愣住整理着思路和措辞想要换种方法说服太子但左思右想终究还是选择了最简单的解释:“殿下他们想要活下去。”
“是吗我和皇上都没有屠杀的意思。”李君华显然不接受这个解释。
常阿岱只得说道:“殿下对于此时的满洲人来说生存是很艰难的活着是奢侈的目标或许不会有屠杀但他们失去了牛羊和财产就连男人也没有几个了。如果没有来自新朝的赈济大部分人会死在茫茫草原之中经历了这些年的战争和生死没有人想到新朝还会把他们当人。请您跟卑职来殿下。”
跪在地上的人让开了一条道路李君华来到了一处篝火处他想起刚才进来的时候很多人似乎都围在这里常阿岱拨开了冒着白烟的灰烬从里面扒拉出一堆烤的发黑的东西掰开之后露出了发白或者淡黄的薯肉发出扑鼻的香气乌以风俯身拿了两块尝了尝说道:“殿下有土豆也有地瓜。”
显然这肯定不是本地人的食物而土豆和地瓜正是帝国北方尤其是不适合小麦种植的边墙之外和关外的主要食物而这也是帝国对归附的部落的第一批赈济物资。
李君华蹲下身子捡起一块掰开尝了尝脸上却没有表情他越发感觉这两样东西实在是最适合在此时此地做赈济物资了土豆和地瓜在关键的时候可以生吃即便做熟了也只不过是随意捡些干柴烘烤就可以了而如果是米、面之类赈济不仅成本较高还要为灾民准备铁锅、碗筷等餐具而土豆和地瓜则是简单到了极致。
“是谁想到用这两种东西做赈灾物资的?”李君华问。
“是常阿岱大人。”常阿岱的手下说道。
李君华起身想要拍拍他的肩膀却因为手沾染了碳灰而作罢只能说道:“你很忠诚也很会办事。”
他也渐渐明白为什么满洲人会如此了地瓜和土豆本身的价值不值钱但是从遥远之外运来运价也是不菲的而帝国愿意承担这笔开支来赈济显然已经接受了满洲人的归附而这还是对底层百姓的接纳显然常阿岱也是个悲天悯人的家伙身为上位者他不只是想做一个奴隶主、贵族而是已经跳出了满洲藩臣这个阶层的局限从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明的角度考虑问题。
“殿下这群人不过是暂时的蛰伏他们需要活命的时候就表现的恭顺等活下来就会要求土地、财产和地位渐渐就会要求权力甚至想要恢复满洲一族统治中华的局面。”乌以风咬着牙提醒道。
“这话真是好熟悉啊。”李君华感慨说道布木布泰死之前也说过这些话显然从胜利者的角度帝国臣民是不那么容易接纳敌对者归附的。
“常阿岱你不就是乌以风说的那样人吗你有恢复满清的野心吗?”李君华微笑问道常阿岱可不仅是普通的满洲人他还是爱新觉罗。
“殿下卑职绝无此念!”常阿岱下跪说道。
李君华呵呵一笑说道:“快些把灰堆里的东西扒拉出来吧再焖烤下去就全烤糊了。”
常阿岱连忙下手扒拉了起来李君华见他烫的哇哇乱叫大笑两声翻身上马离开了这个部落在返回的路上乌以风低声问道:“殿下您不会真的想接纳这群满洲人吧最好的办法就是。”
“乌以风我问你现在的西伯利亚是哪个国家的地盘?”李君华问。
“沙皇的俄罗斯帝国。”乌以风说。
李君华点点头:“那为沙皇打下西伯利亚的是俄罗斯人吗?”
“这。”乌以风语塞了他所知道的知识中俄罗斯东扩过程里哥萨克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君华笑了:“哥萨克人打下的土地最终还是属于俄罗斯人。满洲、蒙古都是极好的鹰犬爪牙他们能为帝国做很多事只要做了帝国不会不给他们留一些位置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乌以风又说。
李君华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乌以风问:“殿下您笑什么?”
“老乌你忘了吗你可是个乞列迷人。你们乞列迷人曾经也是满洲的鹰犬。”李君华把手上的碳灰抹在乌以风的脸上。
乌以风完全说不出话来对于在大本营长大从小接受帝国新式教育的他来说对于自己的族裔身份他已经忘记很久了。
回到了行营李君华把常阿岱叫来问道:“关于归附的各族难民理藩院准备是如何安置的?”
“按照原计划靠近各绥靖区的该内迁就粮而远离边墙的或隶属藩臣的则编列旗佐赏派物资就地安置。”常阿岱对政务早已娴熟介绍起来。
“听你的意思似乎并不好执行。”李君华打断了常阿岱的话。
常阿岱点点头:“确实如此一是物资不足资金缺额。二是归附牧民数量及物资紧缺程度远超预计。”
这并不难理解北伐计划财政方面最先保证的是军饷其次是军需物资采购安置难民这种事本身优先度就比较靠后。而如今监国的英王李君度显然也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人更没有视‘草原之民亦朕赤子’那种觉悟对赈济之事并不上心。物资的紧缺是理藩院下属的绥靖区的人力物力首先全力支持军需转运因此不足。
而归附牧民之多战争造成的损失之大远超过想象北伐计划的物资储备调配定调后才修改为冬季进军的如果按照原本的计划很多牧民应该是随满清西迁的此刻却落在了帝国手中更重要的是攻占漠北和当年横扫漠南的战争形式完全不同当年是很多部落首领带领牧民归附而在北伐之前各部落的权贵首领都变成了满洲人战争一起或逃或死部落没了主心骨也就失去了秩序而满洲遁逃之前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征用和屠杀赖以生存的壮劳力又在战争中损失过多导致物资缺乏过甚。
“各绥靖区向北迁移旗佐的事情如何了?”李君华问道。
“尚未展开殿下登记在册可以迁移的旗佐无论是直辖还是藩属都是牧民旗佐如今这个季节正是羊羔大量降生的时候若行迁移会有大量折损路上消耗也大到了漠北也顶多养活自己于赈济无益。所以理藩院都是让其七月之后再行迁移的。”常阿岱知道李君华的意图假设能把大量漠南旗佐迁移到漠北就可以用他们的牛羊养活归附之民减少不少压力但这个计划也只是表面可行内里还是诸多掣肘旁的不说旗下旗佐是各绥靖区的心尖子肉而藩属旗佐又是各藩臣的生存资本没有好处谁愿意接济他人呢。
李君华微微点头:“显然就地赈济是不行的了。”
常阿岱微微点头说起来草原赈济和中原赈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原赈灾简单的话直接给钱困难些就施粥赈灾只要等到天灾过去种植季节到来新的粮食产出灾难就结束了但草原百姓的生活依赖的是牛羊牲口这些玩意可不会从地里长出来而从外地调来也几乎不可能一个草原牧户生存需要上百头牛羊供给调几百万头牲口来完全不可能。
“还是内迁吧各绥靖区和行省有的是需要人口的地方而且有的是粮食给他们吃。”李君华最后说道。为了北伐帝国北方官仓军仓储备了上千万石的粮草各商屯每年还有预定的大量粮食与其费心尽力把粮食运到草原不如让长了腿儿的人去找粮食。而且随着北方商品经济发展各地也需要人口工作只要有了工作就有了生存的资本也就不需要赈济了。
“是卑职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耗费太大统帅部那边若是不批专款恐难成行。但几番请款都无音信。”常阿岱满脸为难。
内迁是个长远的好法子但迁移同样需要资源这一路花销着实不小。
“你们可问过皇上的意思?”李君华知道常阿岱希望自己出面但一想到要与长兄特别是监国的长兄讨价还价李君华先要弄清皇帝的态度。
“折子上过了。”常阿岱说。
李君华问:“结果呢。”
“石沉大海。”常阿岱老实回答。
李君华微微点头双手交叉陷入了沉思忽然笑了自语说道:“原来考验在这里呀。”
“殿下您说什么?”常阿岱伸长脖子小心问道。
“哦与你无关常阿岱你既能想出让难民吃土豆和地瓜的法子可见你对民政娴熟你若想让更多人活下来就得想出内迁过程中低成本的物资供给方式。简单的说吧我们要做的是花最少的钱让最多的人活下来你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