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科幻灵异>七海扬明> 章二一九 三皇之战 右翼

章二一九 三皇之战 右翼

  右翼。

  咚咚咚!

  沉闷的鼓声从对面的清军阵列之中响起整个清军大阵都是运动起来一面面的旗帜、大纛在各方阵之中竖起那是清军在应旗应过之后便是开始进攻了高锋骑马来到前沿用高倍望远镜打量着清军的步兵大阵随着清军进攻的命令下达从西向东几十个方阵开始了向前运动远远看去好似一层黑色的幕布正铺满这片大地。

  “鞑子早不是吴下阿蒙了。”高锋不禁有些感慨。

  清军的进攻是全面的中军和左翼全面压上展开的战场超过二十里特别是右翼面对的两大重兵集团那是全营压上中原新军的前后方阵拉开了不到二百米的距离而西北绿营的步兵大阵前中后三营也是连绵不绝清军行军的速度并不慢那是在保持阵型和体力而在清军阵列之中炮兵也是随队进攻的装备的多是三磅炮还有少许的六磅炮总体数量并不少。

  敌军锋线进入东方军团八百米加强到东方军团中的重炮连中的十二磅加农炮率先开火实心炮弹在坚硬的地面上蹦蹦跳跳很容易打出跳弹效果但清军的阵列拉的很开纵深也处于起伏不定的沼泽区实心弹的效果并不佳偶尔打中却是串糖葫芦带走几条人命伤亡不大的情况下清军阵列依旧完整而在第一层步兵方阵之后有部分甲械精良的骑兵和步兵应该是各军主将的亲兵此时作为督战队。

  “怎么样?”高锋问身边的参谋。

  那个参谋也用望远镜观察着清军的阵列手中却是握着一枚硕大的怀表嘴里念念有词身边也有人相助当参谋手中的手表收起几个人交头接耳了一阵参谋回应道:“每分钟不到五十米将军。”

  高锋点点头:“这个速度已经不低了但还不够。”

  高锋吃惊于清军可以在炮火下维持着阵型的稳定但速度却不快每分钟五十米比陆军要求的常步步速还低了百分之十而在远距离机动的时候陆军会采用每分钟八十五米的快步行进速度减少在敌军炮火下的暴露时间显然清军还没有这么高的素质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方阵崩解。

  进入五百米清军阵列内发出嘹亮的声音其阵型为之一变九层方阵发生了变化分为了四个单位再次拉开距离两层火绳枪手和三层披甲长矛手各为一个单位原本队列之间的距离在一米半左右随着进入火力密集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距离拉开到了三米这也是应对陆军加农炮霰弹榴弹炮榴霰弹的笨办法事实上水准依旧比较低如果是陆军会拉的更开清军可能是对军队的控制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一步。

  清军的第一波攻击发生在中原新军的最西端的两个阵列这两个阵列是随骑兵一起出击的所以走的最快在距离东方军团锋线方阵三百五十米的距离上打出了第一轮齐射目标是搜检战场的武士和一直袭扰他们的猎兵对付这样的零散目标一般采用班排级齐射或者直接动用装备线膛枪的猎兵可清军没有线膛枪军官素质特别是底层军官素质也组织不起班排齐射。

  在对付散兵线这类零散目标的时候线膛枪拥有压制滑膛枪的能力在一百二十米左右的距离上线膛枪的命中率达到滑膛枪的两倍如果是二百四十米则达到四倍但对于横阵这类大型目标一百二十米上线膛枪的命中率只有滑膛枪的13倍二百四十米上不到两倍。

  这也是陆军为什么不大量列装线膛枪的主要原因虽然线膛枪的精度更高但打击效率却与滑膛枪几乎没有差别要知道在对付一百五十米目标的时候线膛枪的单位时间击发率只有滑膛枪的五分之二在二百五十米的时候只有滑膛枪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如果两支数量一样的军队分别装配滑膛枪和线膛枪进行对射伤亡率是差不多的区别则是滑膛枪部队弹药消耗是对面的三倍以上但考虑到线膛枪的高价格和训练成本这点区别几乎不用考虑要知道理论上线列步兵一年进行一次火枪实弹射击就足够了。

  在驱散了前沿的猎兵和武士之后清军大阵再次前进进入二百五十米也就是老式滑膛步枪的直射有效区域(老式枪的枪管与铅弹的游隙大所以直射有效区小)清军步兵大阵开始停下方阵之间三磅炮被推了出来与此同时双方的步兵和炮兵都接到了相同的命令攻击对方的炮兵。

  二百五十米实在是太近了任凭大量的火炮进行霰弹和榴弹射击的话谁也撑不住清军要进攻不允许前沿的方阵这么快崩溃东方军团要的是稳定的局面也不可能消耗宝贵的兵力和战列纵深。

  几乎在同一时间双方的炮口和枪口都瞄准了对面的炮兵陆军方面炮多枪少而清军方面枪多炮少火炮装填的是霰弹在齐射的命令下达之后子弹和霰弹暴风骤雨一般覆盖了对面的炮兵阵地正在作业的炮手骤然遭遇袭击身体被打的稀碎手脚被打断的很多每一组炮兵都遭遇了上百子弹的攻击而且连绵不绝倒是步兵们都忙着攻击对面的炮兵而能够轻松的装填射击。

  高锋看了一眼战场看到无数的炮兵扑倒而对面的火枪依旧在袭击野战炮位根本没有任何防御设施而炮兵若想作业只能挺直了身子他无法接受陆军的宝贝疙瘩这么被打死命令炮兵后撤而且是快速后撤这意味着一吨重的十二磅加农炮和半吨重的重型榴弹炮被搁置不管只有轻炮可以随队撤退。

  “让42师靠前准备增援。”高锋命令道。

  显然高锋对于东方军团并没有信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己方兵力少只能一线拉开摊薄兵力而对面兵力多虽然在敌军前进过程中己方的炮兵给对方造成巨大杀伤但前沿的火力对比依旧占据劣势对面的厚重方阵是六排火绳枪而己方只有三排如果是陆军这并不是什么巨大的劣势毕竟燧发枪有射击速度优势但东方军团使用的是火绳枪。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战斗率先在右翼与中军结合部爆发清军的战术提早暴露虽然有三个炮兵连被打残甚至丢掉了一半以上的火炮但右翼指挥部立刻传令其他炮兵连谨慎作战寻机撤退所以在清军前进的时候炮兵以最快的射速攻击优先攻击清军的炮兵而当清军步兵大阵靠近到二百五十米要停下的时候己方的炮兵就直接撤退了虽然这样重创了清军炮兵保存了己方的炮兵但却对清军步兵的杀伤很少使得东方军团的步兵阵列的压力更大。

  临近中午双方的步兵终于开始交火清军步兵采用的是交错前进的射击战术前两排射击完就地装填弹药然后是中间两排继而是后面两排而披甲长矛兵一直跟随在后面如同一个碾子不断前进开火不断。

  而东方军团的射击战术则完全相反第一排射击完钻过后两排到最后装填弹药然后是第二排射击后撤第三排射击后撤。清军是齐射一轮前进一次东方军团则是射击一轮后撤一次尽可能的与清军保持距离。

  显然这不是线列步兵的射击战术原因很简单线列步兵之间肩并肩肘碰肘每个步兵只占据半米的空间而火绳枪为了安全两个步兵之间拉开至少一米甚至一米五的距离如果是燧发枪射击只能是两排或者三排齐射前排死了后排补上轮转前进和轮转后撤都不可能。

  东方军团的各方阵都以轮转射击对付轮转射击目的就是为了维持双方之间的距离二百五十米的距离是火绳枪直瞄射击最远距离区别是清军火枪手只是大体瞄准就进行射击而东方军团受到陆军的整训知道应该瞄准对面的脚面进行射击(开枪的瞬间枪口为上扬)。

  虽然东方军团的火力只有对方的一半但却拥有射击效率原因在于秩序这类远距离射击齐射才有命中率但对于东方军团来说当第一排射击完后撤的时候已经装填好的第二排早已处于待发状态所以可以立刻齐射继而后撤但清军不同中间两排要从前两排中间穿过穿过之后队列已经不完整要重新整队才能实现齐射。

  而且双方的火绳枪也完全不同东方军团装配的是陆军淘汰的火绳枪虽然已经落后但却是标准的制式军械纸壳定装弹、金属推弹杆、统一规范的铅弹让他们的装填时间误差很小而清军不同只有少数装配的纸壳定装弹大部分制式竹筒定装的火药推弹杆也是木质的(不敢快速用力推怕断里面)西北绿营甚至还有很多是散装弹药。

  因此清军理论上的火力倍之于东方军团实际上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双方进行着低效率的齐射打的虽然有模有样但是伤亡率并不高但是双方对伤亡的承受能力也不高敌我双方都有崩溃的迹象齐射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甚至于有时候已经打不出齐射了而进行了几轮射击后战场上密布硝烟又是无风的天气视野受阻的敌我双方火枪手的命中率越来越低。

  不出预料的是第一批崩溃的是甲字九号方阵接着是乙字一号、二号乙字五号、七号原因很简单这些方阵面对的中原新军中的山东、河南部分精锐新军这些张存仁时代留下来的新军成建制的装配了燧发枪这些清军的战术与其他方阵不同直接把六排燧发枪手分为两批前面的三排进行射击后面的三排只负责装填每次齐射那都是东方军团三倍的火力杀伤很大而对阵的东方军团从第二轮齐射就被打懵而且越打越乱以至于他们打伤的清军还不如清军自己弄伤的多。(射击的第三排的枪口距离第一排的脸太近了如果第一排蹲下那将失去前进的能力所以产生了枪口灼伤为避免这个问题枪械应该足够长第一排也应该是最高的士兵当然陆军为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改为两排)

  阵线大段开始崩解幸好的是崩溃的方阵后面还有一层方阵而在布置前后顺序的时候河源田兵卫把战斗素质更好的方阵摆在了后面以防止后阵被溃兵冲散冲溃后阵的军官也是精挑细选的优秀军官但实际上真正解救右翼阵线的却是清军那耐不住性子的骑兵队。

  当几个方阵出现崩溃的时候两支千人规模的骑兵跟上想要趁机冲垮切断整个右翼阵线而反应过来的后阵长矛兵则从中央向前运动然后向两翼散开把火枪手保护在了后面外围的火枪手也是把刺刀拔出来塞进枪口了以拒骑兵冲击这些骑兵根本啃不动这种满身是刺的刺猬还挡住了清军燧发枪手的射界让整条阵列缓了一口气使得隶属于陆军42师的步兵营可以机动到位置。

  但安全也只是暂时的清军燧发枪阵能打破前阵也能打破后阵一直与陆军的步兵面对面才可能完全被阻止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这已经是无伤大雅的问题了。

  右翼面临的真正威胁不在于纠缠的前沿而在于清军不断派遣的包抄方阵为了避免被包抄被侧击的命运清军每向右翼末梢增兵一个步兵方阵高锋也不得不增加一个方阵无论对手是孱弱的民团还是乱哄哄的包衣营都必然牵制住右翼的一部分先是东方军团中作为预备队的第五师的两个团继而是四个新军营然后是42师的两个步兵团最后是右翼战略预备队4师和41师的两个龙骑兵团、一个步兵旅和一个骠骑兵团整个右翼像极了一株越冬之后的竹子节节攀高不断的向着东延伸而去消耗着右翼那本就不多的预备队也让整条阵线越来越脆弱越来越难以支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