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十 隆武联姻
福州。
因为隆武政权在这里成立这里已经改名为福京作为隆武政权的政治核心皇宫之中隆武天子看过一封书信之后猛地拍了拍御座震落了御案上的砚台和笔墨惹的墨水四溅他略显疲态的脸上也沾染了几点墨水。
“真是该死东番竟然选择了鲁王叛逆他李明勋常以华夏后裔自居难道看不出何为正统何为大势吗?”隆武天子怒吼道。
说着他又展开信纸细细的看了一遍仍旧难以相信说道:“这只是一封私信算不得什么这个消息还需要印证!”
“陛下无需如此老臣以为信中内容定然是真的。”曾樱侍立在一旁用平淡的语气说道。
隆武知道曾樱对李明勋对东番最为了解他既然这般说可信度那就很高了但是他依旧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内心深处一股无名火升腾而起隆武怒道:“那又如何莫非离了他李明勋我大明江山就守不住吗?”
这话一出殿内诸多官将瞬间乱做一团他们纷纷谏言劝说虽然各自的理由不尽然相同但态度都是一样的这眼瞧着社团无偿援助的十万石粮食要到港了这个时候得罪东番做什么哪有放着到手的粮食不要的。
其实众人也是心虚现在的隆武政权既没有表面上那么强大也没有天子说的那么正统旁额不说眼前这位天子属于唐王一脉距离皇位血统实在是过远万历皇帝的子孙还有好多在世他根本没有登基的资格好在隆武皇帝一登基就宣称自己没有子嗣将来会传位给永明王这一神宗血脉算是得到了文人们的谅解。
当然这只是一个手段隆武登基之后就开始收集高级文官其中江浙出身占了绝大多数能得到未沦陷区的大规模承认这些文官的门生故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现实依旧是非常困难福建的军政大权被郑芝龙一手掌握虽然隆武有超过弘光的手腕也是一位能力不错的天子在得到士大夫的支持下从郑氏手中夺取政权还需要时间如今隆武朝廷零零散散有十万兵马但是卖官鬻爵和预收赋税给文官们发废纸一样的宝钞粮饷也是支持不住任何的支持对这个新生的政权都是弥足珍贵的。
殿内争吵成一团二十多个大学士相互之间都是不忿弄的这里像是菜市场一样隆武天子已经习惯了这一切他知道这般争吵是不会有结果的抬头看了看说道:“此事朕还需再思索一番曾大人留下诸位先生都去歇息吧。”
在所有的大学士中曾樱是炙手可热的他对郑氏有恩与社团有旧对大明忠心耿耿如今最得隆武天子信重。
“曾先生再无可能让东番社团归化了吗?”隆武天子声音沙哑极不情愿的问道。
曾樱听了这话双眼通红他身为老臣见识过崇祯朝的党争和弘光的无能眼前这位天子虽然是‘疏宗’但文韬武略远胜其他宗室在这个时候还有招抚李明勋的心思虽说是奢望但总归能证明他是个卧薪尝胆的明君。
“陛下若能实封两广之地给李明勋或许还有几分可能。”曾樱讷讷说道他知道这根本不可能。
隆武天子叹息一声这个建议他根本不做考量两广实在是太重要了没了两广政权就没有了稳固的后方如何能行呢?
“不管李氏如何跋扈终究是大明中兴之臂助万不可被鲁逆争取了去曾先生可有计较。”隆武恳切问道。
曾樱道:“陛下东番对朝廷和鲁逆的态度并无区别都承认也都不承认实际上不光是朝廷与鲁逆在江南反抗满清鞑子的义军民团都得到了社团各种支援只是其实力有限无法面面俱到罢了而臣也听李明勋说过凡抗清者皆为社团之盟友其定然不会为了朝廷而放弃对其他势力的支持实际上东番社团并不接受正统的概念其更希望建立一个超越民族、政治的抗清统一阵线。”
“朕何尝不想文臣不再党争武勋不再跋扈同心协力一起匡扶大明江山保我三百年的社稷啊。”隆武感慨说道。
曾樱心中叹息一声他清楚天子仍然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李明勋的政治主张他天子眼里这依旧是明清两个政权之间的斗争顶多还有一些满汉民族争端夹杂其中但在李明勋眼里这是文明与野蛮之间的战争先进与落后间的比拼只要朝廷坚持老旧的那一套所有的抗清力量不会真正的联合在一起。
无论是江南抗清义勇还是隆武朝、鲁监国的文臣武将有几个是为了朱明天下而斗争呢?
“不管怎么说朕为天下之主华夏正统断然不能让万民百姓以为抗清力量汇聚于鲁逆手中此番鲁逆阴险与东番达成协议夺了头筹朝廷当如何才能让东番显的对朝廷更为亲顺呢?”隆武天子认真问道。
曾樱很清楚天子对东番是极为重视的如今以东番社团的实力足以改变天下大事若东番对朝廷亲顺可以证明朝廷是天下正统得到更多粮饷方便的援助这在于鲁监国的政治斗争之中尤为重要比任何大学士和武将的投靠都重要而东番作为海外势力也能更好的平衡郑氏对朝局的把持。
现在郑芝龙对朝中的文官武将统统不忌讳独独怕东番社团前几日提议招抚社团明知道可能性不大郑芝龙的反应仍然极为激烈。
“东番李氏以海贸起家以精兵护持在海外领地无算既是持剑经商有已为素封之君寻常封赏恩义根本不为所动以老夫看来唯有两策可让李氏意动亲顺朝廷。”曾樱沉声说道。
隆武脸色大悦他最讨厌侃侃而谈却无有实策的大臣曾樱这般可以出谋献策的人才是他喜欢的当即问道:“请先生赐教。”
“策一结为姻亲。”曾樱道。
“先生所说是和亲?”隆武问道。
曾樱连连解释:“不不不并非和亲!和亲为笼络敌对之国东番素来对大明亲顺虽拒绝受抚但何来敌对之说且和亲动辄需要对方乞亲求缘常以臣属之礼待之以东番之傲如何愿意再者我大明一朝三百载哪有和亲之天子呢?”
“那先生意思是?”隆武深感有理再次问道。
曾樱道:“老臣所言是联姻!”
“联姻对双方俱是平等亦为友好举措是为秦晋之好天子若以公主赐婚那李氏纵然不以臣礼奉天子也当有翁婿和睦女婿对待岳父岂可不敬?”曾樱笑着解释道。
隆武重重点头忽然叹息:“哎恨无一女配之!”
原来隆武皇帝根本没有女儿当初拉拢郑芝龙也是对郑森如此说的只得赐予国姓作罢。
曾樱道:“可从宗室之中挑选。”
曾樱的话还没有说完隆武身边的太监俯身在天子耳边说了一句隆武大悦问道:“曾先生听闻你在登莱为巡抚时曾意图与李氏结亲只是阴差阳错尚未成行既然如此不如朕以先生孙女配之。”
“陛下不可。”曾樱连忙劝阻他继而解释:“虽说淑仪与李明勋也算是旧识当日李明勋也并没有反对但时移世易大明不是崇祯朝的大明了社团也是今非昔比了。”
隆武瞬间明白了曾樱的意思崇祯之时国朝仍在巡抚孙女配东番岛夷是绰绰有余如今山河破碎国不将国曾淑仪已经配不上如日中天的社团执政官了。
“朕膝下无女若论宗室之女还是唐王长女最为亲近。”隆武天子说道。
曾樱不等其说完便急忙说道:“老臣以为安化郡主作为妥当。”
隆武天子一时有些尴尬但很快明白了曾樱的意思隆武所说的唐王便是他的弟弟(绍武天子)虽说侄女已经够亲了但还不能代表天子的看重因为隆武早就说过继承皇位的应该是桂王一脉永明王(即永历皇帝)既然如此还是未来皇帝家的女儿最合适只是永明王现在没有闺女桂王一脉中最尊贵的莫过于老桂王的长女永明王的妹妹安化郡主最合适。
按照辈分安化郡主是隆武的侄孙女曾樱建议由由隆武收为自己的孙女这样安化郡主就是当今大明天子的孙女下一代大明皇帝的亲妹妹地位再尊崇不过。
“老先生老成谋国朕答应了。”隆武略作犹豫便是说道。
曾樱连忙跪下谢恩因为这不仅是答应和李明勋联姻还从侧面印证天子会践行传位于永明王的诺言。
“只是有一样安化郡主如今不过十岁。”曾樱说道。
隆武微微点头:“那只有先养在宫中待成年再行正式联姻但一定要让李明勋同意才是另外先生的掌上明珠尚未婚配既然先生早有联姻的意思不如先行配予东番李氏代安化侍奉待安化年长再行婚配只一样有安化珠玉在前令爱就。”
曾樱自然知道有郡主在自己的孙女是成不了正室的他当即说道:“老臣为大明尽忠不惜满门性命这等小事哪需陛下挂怀!”
隆武抚掌大悦道:“先生当真是我大明忠臣朕心甚慰不知先生说的第二策是什么?”
曾樱道:“这第二策便是支持那联合银行!”
“这联合银行朕早有耳闻不知支持这银行有何作用呢?”隆武不解问道。
曾樱当即说道:“陛下这联合银行为李明勋所看重而联姻之事其意倒在模棱两可之间若不以厚利诱之联姻之事恐有困难。”
见隆武不悦曾樱又道:“陛下联合银行虽为李氏控制但若是壮大对我大明中兴亦有臂助啊。”
隆武听了这话神情稍稍舒缓了下来问:“有何臂助请老先生不吝相告。”
曾樱道:“臂助有三其一辨明忠奸那些对朝廷阳奉阴违表面忠顺暗地想要投降满清的臣子自然不会拿大量钱财入股、储蓄而对大明忠诚之官将自然不会担心入股者忠臣也拒不入股奸贼尔!
其二有益粮饷联合银行有三大业务米粮贷款、垦殖土地和对东番拆贷如果联合银行继续在大明进行米粮贷款福建、两广等地的丝棉麻等农户自然可以安然度过冬春荒季便是不会拖欠税赋而若是垦殖土地业务在大明展开土地增多税赋也是增多。然而前两者是长远之略但第三业务则是可以解近忧。
陛下请想联合银行当初股东多为江南士绅为何愿意对社团大量贷款以至于有四五百万之巨盖因社团在海外握有金矿、良田其垦殖扩张又多有胜绩。社团贷得我朝廷为何贷款不得只要忠臣入股自然在联合银行权柄日涨他日朝廷贷款我朝忠勇之人振臂一呼何愁不能贷得巨款用以光复大明!只要朝廷有一二胜绩自然越得股东信重再行拆借款项更是便宜啊!
其三借番平虏。东番为联合银行主要客户贷款简便易行只要朝廷能让更多人入股那岂不是说联合银行能借贷更多款项予东番东番一向积极抗虏财多而军强而东番对大明素来亲顺其在大明领土上贸易来往从不瞒报税款无论香港还是嵊泗列岛都是重金租用如此可见其必不会占据我大明领土若东番收复土地自然为朝廷所有那东番兵戈之成果自然为大明所有啊。”
隆武皇帝听了这些话一脸神往他仿佛看到自己不花一钱一两驱使东番上岸抗虏收复河山自己中兴大明的未来了。
“好好好曾先生果然是朕之肱骨大明柱石很好很好!”隆武大笑之余身边太监再次俯身隆武微微点头平声说道:“曾先生前几日上书起复苏州士绅林士章任琼州知府一事朕以为此政大善姑念原海州总兵袁时中抗虏有功黄蜚忠心耿耿朕以为可由林士章巡抚雷州、琼州地方赞理军务黄蜚为广东水师总兵袁时中为琼州总兵。”
曾樱听了这话当即下跪:“陛下英明老臣这便前往东番势必要让东番亲顺朝廷为朝廷分担御虏压力。”
隆武起身躬身说道:“一切拜托曾先生了。”
曾樱转身离去隆武怔怔许久问身边太监:“你说曾先生是忠臣还是奸臣?”
“老奴不知。”那太监俯首不敢言语。
“你不是说南安侯有筹二百万饷银之策吗你去请他来吧。”隆武无奈摇头继而说道。
太监起身离开隆武叹息一声:“若真有两百万饷银总可保福建偏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