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历史军事>满唐华彩> 第299章 遮羞布

第299章 遮羞布

  第301章 遮羞布

  一队快马自西而来,驰入华阴县城,直奔县署。

  为首的是个身穿袍、意气风发的青年男子,翻身下马的同时,将一份文牒丢给了门房。

  “让华阴令来见我。”

  很快,王客同收到文牒,原是朝廷派侍御史杨齐宣前来查办西岳祠失火一事,换言之,右相派女婿来处置后续了。

  他匆匆赶到县署大堂,只见杨齐宣正倚坐在主位上,穿着鹿皮大靴的脚放在公案上晃着。

  “下官……”

  “带李白来。”杨齐宣行事雷厉风行,干脆利落。

  王客同遂转身向身后的吏员吩咐了,自己则留在堂上,赔笑道:“杨御史一路远来,下官还未为你接风洗尘,这就办上案子了。”

  “办完案子再洗来得及,不复杂。”杨齐宣招了招手,让王客同近前来,轻声问道:“你这小小县城中可有绝色?”

  这次离开长安公办,李十一娘不在,他有种如鱼向海、如鸟归林的自在感。

  “杨御史放心。”王客同顿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像是被春风吹开的花一般。

  他准备得很周全,长安官员们来,什么都是不缺的。重要的是,杨齐宣还愿与他一道风花雪月,那就代表着不会问罪于他。

  没想到,西岳祠失火这么大的一桩案子能轻轻放下。

  不一会儿,李白被带到了堂上。

  “诗仙来了!”

  杨齐宣这才把他的脚从案头拿下来,上前,勒令狱卒把枷锁解开,扶着李白,热情道:“公事一会再谈,我平生最爱太白先生的诗,得先叙这份私谊。右相之婿、侍御史杨齐宣,见过太白先生。”

  李白朗笑,问道:“杨御史爱我哪首诗啊?”

  杨齐宣微微一滞,答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琅琅上口的一首小诗念过,已算是叙了私谊,他屏退左右,让李白坐下,开口说起公事来。

  “太白先生在华山饮酒,醉后误烧了西岳祠,此事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右相请圣人开恩,流放你到巂州,巂州在剑南道,离伱家乡不算远,你便当还乡一趟,等圣人下旨宽赦你,此事便过去了。”

  说到这里,杨齐宣还补充了一句,道:“我仰慕太白先生,求了丈人,才能有如此结果啊。”

  李白一脸茫然,道:“但火不是我放的。”

  “先生恰逢其会,就认了吧。”杨齐宣劝道:“若无人担待,此案查起来,不知要牵连到多少无辜劳工。”

  “是啊,西岳祠失火,必是因那些劳工用火不慎。”王客同帮腔道:“为了这些无辜劳工,还请太白先生多担待。”

  两人都是极好的说客,说着话,目光灼灼地看着李白。

  李白于是洒然一笑,问道:“有酒吗?”

  “有!”

  杨齐宣大喜,知这桩差事是办妥了,道:“快上酒来,我与太白先生一醉方休。先生放心,此去巂州,一路游山玩水,酒肉绝无短缺,等圣人宽赦,我必举荐先生入朝。”

  王客同也是松了一口气,连忙安排人添酒来。

  待酒来了,杨齐宣先上前接过酒壶,笑道:“那就请太白先生画押,如何?”

  他虽然一直带着笑,心里其实是看不起李白的,认为这就是个终日买醉的狂客,一点国事都不懂,偏想求功名富贵。

  只说西岳祠之事的内幕,李白只怕是一辈子都看不透,稀里糊涂便背上了一个罪名。

  “笔来!”

  李白眼神中带着看透世间的笑意,伸手抢过酒壶,仰头便饮。

  那边杨齐宣、王客同还在吩咐小吏去拿笔墨纸砚画押,李白已将一壶酒饮完了。

  “酒,再来酒。”

  王客同只好再吩咐人端酒,这次直接端了两坛。

  堂上小吏们慌慌张张地磨着墨,李白则旁若无人地饮酒,甚是自在。毕竟杨齐宣都说了,就算流放也不是什么大罪,他当然轻松了许多。

  “墨磨好了。”

  “太白先生,还请招供画押吧。”

  “好!”

  李白饮尽酒壶中最后一滴酒,接过笔墨,转头一看,却是往县署外走去。

  杨齐宣不由道:“这是做甚?”

  李白哈哈大笑,道:“你这纸太小,写不下我李太白的狂放!”

  他脚步踉跄,要将他的大罪题在墙上,使天下人尽知。

  杨齐宣知道这些诗人墨客喜欢在墙上题诗的臭毛病,也不再拦着,示意小吏捧着砚台跟上前去。

  李白干脆走出县署,随手用毛笔醺了饱满的墨汁,肆意挥洒。

  “虹霓掩天光,哲后起康济。”

  “应运生夔龙,开元扫氛翳。”

  “……”

  杨齐宣走了出来,抬眼看向那飘逸灵动的字迹,觉得这诗不好,不如李白别的诗句琅琅上口。

  “这诗是何意?”他低声问了一句。

  王客同便道:“是说圣人应运而出,一扫武周朝阴翳之气。”

  “懂了。”杨齐宣道,“先赞颂圣人的功绩,引出封禅华山一事,再自陈他醉酒烧了西岳祠误事,这诗若这么写,比画押认罪还有用。”

  “杨御史高见,高见。”

  说话间,已有许多人涌过来看诗仙题诗。

  杨齐宣随意转头扫视人群,眼神带着傲气,忽然,他目光一凝,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不由惊喜,向长街那边赶了几步,定眼看去,果真是李季兰。

  一瞬间,杨齐宣觉得这段姻缘乃是天赐,他难得未带李十一娘出门……接着,目光从李季兰那张宜喜宜嗔的脸上转开,他顺着她那满是情意的目光看去,见到了另一个更熟悉的人。

  薛白。

  “该死,他不是贬去潮州了吗?怎么会在华阴?”

  杨齐宣不由疑惑自语,再一看,薛白、李季兰身后,李腾空正在与一名美妇说话,那美妇也真是有韵味……

  “杨御史,杨御史。”

  王客同接连唤了好几声,让杨齐宣回过神来。

  “杨御史在看什么?”

  “麻烦精又来了。”杨齐宣喃喃道,心想有薛白在,事情一定比预想中复杂。

  忽然,人群中响起了惊叹声。

  杨齐宣回过头,只见李白还在泼墨挥洒,并未发生什么大事,也不知那些人在大惊小怪什么。

  王客同则是看向李白写的诗,惊呼道:“这……”

  “怎么?”

  “杨御史你看。”王客同抬手一指。

  杨齐宣好不容易才从他所指的方向看到几句不太对的诗。

  “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

  “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

  “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

  “……”

  任杨齐宣再无才学,也知道“谗惑”“佞臣”不是什么好词,不由大怒,喝道:“啖狗肠,你耍我?还不把他拉回去?!”

  差役们遂上前拉李白。

  李白已经写完了一首诗,此时诗兴上来,又写了下一首。

  这些人过来拉他,他也不管,手中提着毛笔对着空中奋笔疾书,一边虚写,一边朗声高吟。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与他前一首诗一样,这首诗开篇也是盛赞了天子的英明神武。

  然而,笔锋一转,大逆不道之言再次倾泄而出。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

  “够了!”王客同大吼道:“堵住他的嘴,堵住他的嘴!要寻死别在我华阴县署!”

  旁人听不出李白这诗有多狂妄,他却一听就吓得魂飞魄散。

  此诗表面说的是秦始皇,从雄才大略、功绩非凡,到穷奢极欲、欲令智昏的过程,实则说的是秦始皇吗?骂的是当今圣人啊!

  “给我堵住他的嘴!堵住!”

  王客同发疯一般冲上前,亲自伸出手,死死摁住李白的嘴。

  他看到李白还在笑,眼睛里有种慵懒却又狂放的喜悦,像是在讥嘲他这种摧眉折腰侍权贵的碌碌之人。

  但不论如何,他总算把李白的这首破诗堵住了。

  下一刻,又有人在吟诗。

  “徐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几句是接着李白刚才吟的句子,讲秦始皇至死都没看到徐福回来,那样雄才大略的始皇帝,一再被方士所欺,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就像是当今圣人没能在华山祈得长生。

  西岳祠都被烧了,居然还有人敢讽刺圣人?

  众人皆害怕,噤口不答。

  李白则是错愕了一下,他这首诗后面正打算这般写,但却还未宣之于口,没想到竟有人能念出来。

  他努力扭头瞥了一眼来人,眼中便有了笑意,心想世间诗才可与自己相比者,对方或算一个,可谓是心念相通了。

  王客同继续捂着李白的嘴,同时也在转头看去,只见一个俊逸少年拨开人群,走了过来。

  “何人放肆?”

  “薛白。”

  “给我拿……”

  王客同话到一半,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人是谁。

  他当然听过薛白的名字。

  于是,他转头看了杨齐宣一眼,令他惊讶的是,原本意气风发的杨御史正在发懵,像是没想好怎么做。

  “圣人从不因言兴罪。”薛白道:“太白兄不过是题两首诗,请王县令将他放了。”

  “这不是题诗之事,是他纵火烧了西岳祠。”

  薛白道:“可有证据?”

  “西岳祠失火之时,李白就在华山之上,他醉酒误烧了……”

  “当时我也在华山之上,与太白兄同游华山。如此说来,也可能是我烧的?”

  杨齐宣听得大为讶异,深深看了薛白一眼,心念转动。

  此事,若是怪罪到薛白身上,其实也是一个好主意。

  “薛白!你不去海阳县上任,到华阴县做甚?”

  “我上任途中,遭安禄山派人追杀,暂避于此。”

  “胡言乱语。”杨齐宣摆出官威,道:“你嫌海阳偏远,逃避职责,恐与西岳祠失火一事有关,来人,拿下!”

  这边差役才动,薛白身后的刁氏兄弟已经上前两步示威。

  下一刻,却是李腾空站了出来,道:“薛郎、太白先生都是冤枉的,我知是何人所为,我们看到纵火者了。”

  杨齐宣一惊,连忙止住她的话,道:“进堂再说。”

  他已感到有些棘手了。

  把西岳祠失火一事栽到薛白身上,确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但此事右相其实并不想追究,严令以最快的速度息事宁人。

  这种时候薛白主动站出来,谁知他有哪些后手?

  回到县署大堂的一路上,杨齐宣思来想去,没信心一下拿下薛白,最后招手道:“薛白,我有话问你。”

  “好。”

  两人走到花厅,杨齐宣往各个门窗外看了一眼,抱怨道:“怎么哪里都有你?”

  “因为我看到了危机,从来不避着它们?”

  “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杨齐宣道:“是你烧了西岳祠,你死定了。”

  “我们都知道是谁烧的,不是吗?”

  薛白一句话,杨齐宣惊愣一下,狐疑地看了他一眼,“你……”

  “你们若栽到我或李白头上,我们不会承认,今日那诗你也看到了,‘恩疏佞臣计’,李白得罪过哥奴,此事若闹大了,便是哥奴故意栽赃陷害,以李白的名望,很快会传遍天下,以李白的诗才,还会有更多讽谏诗流传后世。”

  薛白说着,又补充了一句。

  “对了,我也一样,我的名望也不小。”

  “你什么意思?”杨齐宣不由恼怒。

  “试试看与我做对,事态会如何?”

  “威胁我?”杨齐宣道,“我告诉你,你现在惹得圣人、右相很不高兴,你真的要死得很惨。”

  “但在这之前,你把右相交代的事办得一团糟,也许我们能一起去潮州?”

  杨齐宣被气笑了。

  他才不会像薛白一样被贬,他最懂得保护自己。

  薛白马上就看到了他眼神里的闪躲,上前一步,问道:“你们不会没有设想过李白不认罪的情况,说说看,还有哪些人能担?”

  ~~

  一封急信由快马七百里加急递进了长安城。

  李岫展信看去,将它递到李林甫手里。

  “阿爷,杨齐宣说,薛白不去赴任,反与李白同游华山,失火时就在当场,是否借此事治他的罪?”

  “治他的罪?”

  李林甫一只皱巴巴的手放在了桌案上摆着的文犊上,那是南诏传来的消息,足足有十数卷。

  桌案的另一边,是他替圣人草拟的一封诏书,内容是停封西岳。

  “这时节,不必与那竖子作意气之争。”李林甫缓缓道,“圣人心里清楚,火不是他放的,这次,他还真就只是避祸跑到了华山。”

  “可信上说,他与李白写诗讽谏圣人。”

  “正是如此,更不能声张。”李林甫不得不咽下一口气,颓然把那封草拟好的诏书递出去,“呈给圣人看看吧。”

  “喏。”

  “尽快了结此事,之后要忙的还多。”

  “喏。”

  李岫领了吩咐,退出厅堂前回头看了一眼,只见使女已将帷幔拉起以供李林甫休息。

  像是给这大唐盛世盖了一块遮羞布。

  ~~

  “查清了!”

  杨齐宣将一份供状摊开,看向堂下的众人,宣读起来。

  “天宝三载,李白过华阴县,骑驴冲撞了华阴令王客同,并狂言辱羞王客同。”

  今日是公审,围观的百姓们听了不由窃窃私语,这故事他们大多都听过,甚至于这故事就是他们传的。

  因不满于县令贪赃枉法,人们便借着大诗人李白与县令有过的口角,绘声绘色地编了个李白训斥县令的故事,不想,今日真派上了用场。

  “王客同对李白怀恨在心,得知李白夜宿于华山,遂派人前往杀害,误点燃了西岳祠……来人,将他押入大牢,等待朝廷发落!”

  杨齐宣话到这里,堂外有人欢呼起来。

  王客同心如死灰地跌坐在地上,认为这些欢呼者是杨齐宣找来的托,他治理一县,应该还不至于失民心到此地步。

  他当然是被冤枉的,但终究是扛不过杨齐宣的威逼利诱。西岳祠失火,他本就有罪责,若不认罪,反得罪了右相府,若认了罪,杨齐宣答应,只贬他到潮州,明年也就宽赦了。

  侍奉这些权贵,不得不低头。

  杨齐宣眼看着王客同老老实实地被拖下去,舒了一口气,暗想此案终于了结了。

  他招过心腹,低声吩咐道:“既认了罪,让他自缢了。”

  王客同又不像李白、薛白有名望,无非是巴结着权贵上位,如今除掉,他也全无顾虑。

  “喏。”

  半日之后,一具尸体被拖出了牢房。

  “华阴令因误烧西岳祠,羞愧难当,自尽了。”

  好在,王客同为官周全,为了封禅大典已准备了几副上好的棺木。

  “给他一副好棺材。”杨齐宣喃喃道,“反正也用不到了。”

  就在两日后,一封诏书召告天下。

  “今兆庶虽安,尚俟丰年之庆;边疆则静,犹有践更之劳。况自愧于隆周,敢追迹于大舜?昔年迫于万方之请,难违多士之心,东封泰山。于今惕厉,岂可更议嵩华?自贻惭恋,虽藉公卿,共康庶政,永惟菲薄,何以克堪?自春以来,久愆时雨,登封告禅,情所未遑,所封西岳宜停。”

  “……”

  是日,又下了一场雨,雨水浇在华山顶上的废墟之中,带走了灰烬。

  华山还是那座华山,巍峨地屹立在那,像是抖抖肩就能把凡人盖在它身上的庙宇抖落。所谓皇帝圣人,于它也不过是蝼蚁。

  不论如何,一场盛大的封禅大典,就此草草落幕。

  ~~

  同一天,老凉也赶到了华阴,把一个小匣子递在薛白手里。

  “郎君,李道长问,要炼的丹药是否像这样?”

  匣子里是个小瓷瓶,薛白从瓷瓶里倒出了粉末,搓在手心里,闻了闻,去院中剪了一截小竹筒来试了,发出小小的“砰”的一声闷响。

  “配比还不对,但材料对了,继续炼。”

  “喏。”

  “华山之事已经结束了,把人都带回去。”

  “喏。”

  老凉应过,咧嘴笑了笑,道:“郎君又做成了,连我也听说圣人停封西岳了。”

  薛白点点头,拍了拍老凉的肩,也没说什么。

  见过老凉之后,他走出屋舍,抬起头又看了一眼那高耸入云的华山,心想只怕再难找一个更好的机会刺杀李隆基了……

  ~~

  “太白兄原打算这次到长安寻我,可是想到刊报院任官?”

  “非也。”

  李白抬起头,捻须思量,任风吹拂着他宽大的衣袍,道:“我若出仕,志在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安社稷,济黎元。”

  眼下之意,他竟是看不上刊报院的小小官职。

  若说他狂傲,他还真当过翰林。

  薛白苦笑,道:“我可不能举荐太白兄为宰相。”

  “是啊。”

  李白也在想,自己明知薛白只是一个小官,为何还要来长安呢?

  须臾,他朗笑起来。

  “罢了,此番西来,不出仕又如何?既与薛郎饮酒对诗、游览华山,更讥讽了庸俗官吏,足谓畅意,不虚此行矣。”

  说罢,他已想通了,挥手便要与薛白告别,打算去汝州拜访好友元丹丘。

  倒也不是因为别的,他就是想念元丹丘了。

  若是面对旁人,薛白会留,想办法让对方的才华有用武之地,唯独对李白,他觉得没有人能拘得住李白。

  于是薛白只是抬手抱拳,道:“后会有期。”

  李白挥了挥手,转身往宗多君所在的车驾处走去,一边走,一边随口吟着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诗念罢,人已远去。

  ~~

  数日后,李白携妻到了汝州,见了他的挚友元丹丘。

  元丹丘是一位道人,也是真隐士。

  在大唐有很多人为谋晋身,也会到名川大山中归隐,待有了名望再出仕为官。元丹丘却对这些俗事不感兴趣,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但这次相见,李白却发现元丹丘有了一些不同。

  偶然谈及南诏、谈及封禅华山之事,元丹丘也能随口评点上几句。

  “丹丘子也知天下大事?”李白斟着酒问道:“不甘隐居了?”

  “贫道虽不出门,却知天下事,无它,看报而已。”

  元丹丘说着,手抚着宽袖向书搁子方向引了引。

  李白目光看去,见那搁子上摆着许多纸卷,却是近年来时兴的报纸,他不由笑道:“你这山居老道不知报纸该是平铺的。”

  “习惯了。”元丹丘道,“先说你是如何来的。”

  “此番倒是结识了一位妙人,但不知从何处夸起啊。”

  正此时,一个小道童匆匆跑来,道:“师父,昨日的《东都文报》已拿来了。”

  “不急,待为师先与太白饮上一巡。”

  “可报上有太白先生的诗。”

  “哦?”元丹丘道,“拿来,为师看看。”

  李白饮着酒,笑道:“正要说的便是此事,我与薛白在蓝田驿一杯酒一首诗,棋逢对手甚是畅快。”

  元丹丘却是喃喃念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不由放下酒杯,讶道:“这首诗也在报上?”

  他来了兴致,倾过身去看这份报纸。

  “太白啊太白,为何又写这样的讽谏诗?”元丹丘道,“惹得圣人不快。”

  “何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李白笑道:“这岂非忠言?”

  “忠言?”元丹丘拍着膝叹息道,“忠言也得听进去才行。”

  他虽认为这样不妥,好在李白素有放浪形骸之名声,圣人总不与他计较。

  再往后翻,只见这些诗句下方,还学着长安的《大唐文萃》一般,有几句评语,他一看,不由哑然而笑。

  “太白,自己看吧,此报甚是推崇你啊。”

  李白还在想着圣人如今的骄固,目光落到那几列字上,不由道:“倒与我一般,好夸大其词。”

  说是夸大其词,但那几句评语却真是说到了他心里去,让他觉得这一趟西行收获甚丰,至少得了一知己。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与此同时,薛白还在慢腾腾地往潮阳上任,行一日、停三日,打听着各方消息。

  终于,一封南诏的消息到了。

  就连薛白这个提前预料到阁罗凤要叛唐的人看了也是有些吃惊。

  “哥奴一直说他心里有数,姚州这么快就丢了?”

  “据说是张虔陀中了美人计。”

  薛白摇了摇头,道:“刊出去,把真实情形散布开来。”

  “会不会太触怒圣人了?近来我们在各地的小报,刊的都不是好话。朝廷与各州县已有所警觉,禁民间报纸了。”

  “这算什么?我大唐包容开放,边镇能尽用胡将,岂能容不下几句谏言,只要是忠言,何惧它逆耳。”

  薛白还是那个态度,他不怕触怒李隆基。

  就像现在,他老老实实的,李隆基也没打算把他召回长安,只怕此时心里还在迁怒他之前乌鸦嘴,把南诏说反了。

  寄望于圣人自己回心转意,没有用。

  只有把声势造起来,给到李隆基足够的压力,才有可能启用他们这一批“忠言逆耳”的臣子。

  马上要春闱了,又是一年“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的时候,进京赶考的举子们最近哪一个不看各种报纸,见识李白与薛白的对诗?

  士民舆论,恰是一点就燃之际,而华山停封、南诏叛乱,上位者却还想着粉饰太平。

  不管有没有这报纸,事实就是,太平盛世一旦崩塌了,粉饰是粉饰不住的,也许第一条、第二条小小的细缝糊住了,但缝隙只会越来越大。

  想息事宁人、遮掩乱象?不行,就算是皇帝也做不到。

  薛白要做的就是一把将那块遮羞布扯掉,任遮羞布下密密麻麻的虫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到时谁能胜出,就不是靠巴结圣人,而是只能各凭本事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