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言情女生>大人,得加钱> 第六百一十章 重点突出贾大人

第六百一十章 重点突出贾大人


给大家报个喜,旗学六年级的犬子语文68,英语56,数学65,不怎么偏科,准备安排笔帖式入仕,争取三年升到布政使,五年进入军机处,八年请老子也就是我荣当太上皇。</p>

不说了,扶我起来,给大伙继续写。</p>

......</p>

身为直隶一省老父母,贾六断然不会坐在衙门里发号施令。</p>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理念,可是深入骨髓的。</p>

一拍脑袋不准百姓做这做那,必须要搞这搞那,他这个正宗老满都做不出来。</p>

想要充分了解直隶一省的民间现状,肯定是要深入田间地头看一看才行的。</p>

“大人英明!”</p>

作为一省民政长官的老杨首先对额驸大干、特干、勐干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但紧接着不得不提醒额驸大人,直隶有大大小小的县112个,半年时间想走遍这112个县实在是不可能的啊。</p>

你平均下来一个县也得一天半啊。</p>

怎么可能?</p>

除非额驸有飞毛腿。</p>

“唔...”</p>

贾六意识到用语不妥,按这时代的交通工具速度,想要在任内完成走访所有县级区域,以平均一个县呆三天计算,至少也需要一年。</p>

一个县呆三天,显然也是走马观花,不可能实际了解该县具体情况的。</p>

更何况他这个总督大人还得和地方官斗智。</p>

当然这方面他还是很有经验的,反正地方官让他去的地方不去,想去哪里也不事先通知,搞个突然袭击肯定能看到地方不想让自己看到的东西。</p>

如此,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p>

要是蹲点式呆上大半月,那所需要的时间就更久了。</p>

问题是他哪里能把精力都放在视察民生情况,到处给人翻桉,跟些地方小强们战斗呢。</p>

栓柱将功补过,忙说有可能这半年少爷只走了50个县,也可能是30个,甚至可能只有10几个。</p>

“说重点,”</p>

贾六是个急性子。</p>

“重点是我们需要直隶全省官员包括百姓,都知道少爷这个总督大人的确到访了每一个县!”</p>

栓柱一针见血。</p>

去没去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们以为去了。</p>

贾六不禁来了兴趣,示意栓柱继续说。</p>

“少爷,我的意思可以效彷朝廷的邸报建立咱们直隶的塘报,再将少爷每天去过哪里,干过什么通过塘报发到下面的州县,这样就能让全省军民知道少爷每天都在为百姓奔波。”</p>

邸报在大清主要是由各省驻京提塘负责抄录、印刷和传送,报中内容非常官方,主要是军机处、内阁发抄的谕旨、题本和奏折。另外就是各部院准奏议复应行发抄公文。</p>

主要让地方知道朝廷大政及国内外大事,已经具备新闻报道的雏形。</p>

这不就是报纸么?</p>

贾六对这个太熟悉不过了,但问题是他没过去的地方总不能在报纸上说他去过吧。</p>

“少爷放心,只要报上说去了,那就一定是去了。”</p>

栓柱主持贾办工作一年多,对业务方面的发言权明显胜过少爷。照其说法,就是真真假假。</p>

比如少爷实际去过的地方肯定要如实报道,没去过的地方则用艺术形式进行报道。</p>

换言之,虚构嘛。</p>

“不成,不成!这不是弄虚作假么!”</p>

贾六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不同意栓柱湖弄百姓的做法。而且他没去某地,某地的官员肯定会知道。</p>

是人就有嘴巴,嘴巴一多真相就会漫天飞传,如此一来岂不是起了反效果,叫得百姓都说贾青天是个贾把式,假青天么。</p>

“这个...”</p>

老杨官场老油条了,听了杨主任的报纸提法,顿时就心中明了,并给额驸大人担心的大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办法,那就是微服私访。</p>

“微服私访?”</p>

贾六眼前一亮,对啊,他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点子的。</p>

我去了,但我是微服,你地方官员压根不知道,所以你们就没法造我的谣。</p>

反过来,总督大人微服私访到我的地盘,结果我却没事,说明什么?</p>

说明我这个官没问题。</p>

这样一来,更是不用担心总督大人的马脚被人抓住。</p>

这叫抓大放小,为全局考虑。</p>

“很好,非常好。”</p>

贾六大为高兴,指示栓柱马上在六房外再设一报房办理直隶塘报,聘用人员抄写、印刷,每三日或每五日,甚至半月一次发行地方。</p>

发行日期不是每日,主要是考虑交通因素。</p>

毕竟,你保定今天出的新闻,最快也得五天后到达热河。</p>

栓柱对这个工作十拿九稳,贾办本来就有大批采编印刷人员,正好用于报房建设。</p>

“等一等,”</p>

但见贾六凝神思索,继而命人取来纸笔,摊开宣纸,唰唰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大清日报》。</p>

“叫塘报不专业,就叫《大清日报》,听着正规些。”</p>

贾六又让栓柱办《大清日报》时不要太过于官方,就是可以加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在上面,发行渠道也不能局限在省、府、州、县的官方机构,也应当在各地搞些类似报刊亭的设施,方便平民百姓读报。</p>

大清的识字率虽然只有千分之一,可一个县会识字的怎么也有几十几百的,大的城市上千人还是有的,报纸进了官府不出来,知道的人肯定就少,如此便失去宣传的意义。</p>

所以可由总督衙门发文强制地方于交通便利地方修报亭,暂时也不修多,一个县修三五处即可,日后再行扩大。</p>

“这个日报的经费问题,”</p>

贾六有些为难的看向财政大管家老杨。</p>

老杨立即表态可由藩库专门拨款,如果有必要的话,新设报房人员的编制还可以由布政使司衙门给予解决一部分。</p>

<a id=wzsy href=https://www.></a></p>

这让贾六对老杨不由更加欣赏。</p>

灵活的道德固然是当官的不二原则,灵活的工作手段则是进步的基础。</p>

“《大清日报》第一期意义重大,我个人建议主要对我前来直隶就职,以及我过去的履历进行大篇幅报道....噢,对,我个人的光环和组织...和朝廷对我的高度评价,都要如实报道。”</p>

贾六还是十分重视舆论阵地的,《大清日报》可不仅仅是供他这个总督大人粉饰自己用的,更是今后直隶全省军民如何奋斗的指示源,所以要么不办,办了就一定办好!</p>

接着,贾六指示孙乐和冤桉也要在《大清日报》第一期予以公开报道,对相关涉桉人员都予以批露。</p>

之后则要追加报道,比如赵秉恩的凌迟,相关官员的罢免治罪都要跟进,因为这一定是直隶百姓喜闻乐道的。</p>

又就如何办好直隶军民的好报纸做了几点指示,最后,负手在堂中踱步到那杆万民伞前,不无深情的摸了摸,想到什么,转过身赶紧吩咐栓柱:“报纸要丰富多彩,要全面,所以不能只突出我一个,杨大人那里也要突出。”</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