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遥远的摄动
(未修改,请稍等……)
妊神星附近,
作为一颗距离太阳55天文单位,且即将离开柯伊伯带的冥小天体,
尽管此时的妊神星距离海王星已经超过20个天文单位,
但天文学家依旧发现,在妊神星与海王星轨道之间存在着,7:12的间歇性轨道共振周期,
而当时的王猛看到这样的数据惊叹了一番,而后产生了一个疑问:
海王星在能影响到20个天文单位的妊神星,
那木星是不是也能对蓝星的轨道周期施加影响,
要知道蓝星距离木星不过4个天文单位,
作为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其轨道共振范围应该更大才对。
而花神星的回答很快印证了他的想法,
确实是有影响,
不但是木星,甚至土星对蓝星的轨道也有影响,
也许因为蓝星过于接近太阳,
轨道共振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木星和土星施加的影响力体现在另一方面,
木星对蓝星的摄动作用,
根据一篇发表于2014《蓝星物理进展》学术期刊论文显示,
在木星和土星金星的共同作用下,会改变蓝星运转轨道的离心率,
在以40万年为周期的运转周期下,
其最大的变化度可以达到003的离心率,
所谓离心率即一个圈的圆形程度,
当离心率等于零时便是一个标准的圆,
当离心率处于零到一时为椭圆,
等于一时为抛物线,
大于一时为双曲线,
虽然003的离心率变化幅度很小,
但却影响了蓝星接收太阳的总辐射率,
在达到005的最大离心率时,
蓝星的从太阳接收的能量,大致是现在的9975
虽然只少了025的能量,
但对于蓝星的影响却极为的大,
在蓝星地质可考的11次冰期中,有3次的冰河时代与摄动周期相接近,
而其中最大的一次,
蓝星的永久性冰盖甚至到达了,
大都地面指挥中心,最靠南的海昌岛发射基地。
在等待捕捉卫星的过程中,
通过妊神星的轨道共振,了解到此事他也是唏嘘不已,
想到那个四季如春的海岛附近也会出现冰盖,
整个南方和北方都被冰封,
也不必为谁冬季更冷而产生争论。
当然蓝星的气候周期性质变化,
不仅仅是来自蓝星附近的行星摄动影响,
通过花神星的解惑,
除了40万年的行星摄动周期,
还有11年为周期的太阳耀斑爆发的小气候周期,
也有以41000年为后期的蓝星地轴倾角的变化,
也就说,蓝星上的南北回归线会有所移动,
如果说以40万年为周期的轨道摄动现象人类难以直接观测记录,
那回归线的移动,在百年的观测下,已经能直观的看到,
从1917年到2017年经过百年的观测,
可以确定回归线自身向赤道方向移动了1487米,
这也意味着蓝星的南北极范围在变大,
热带的范围在变小,蓝星在变冷。
“所以现在的蓝星正处于接近冰期的时代?”
“是的!”
看着通信面板上大量数据,王猛默默的摇了摇头,
蓝星的大气候变化的周期很长,
起码他这一代看不到什么具体的变化,
甚至因为人类大量的制造温室气体,
反而在之前的时间里,蓝星的气候一直向着温暖湿润而变化,
而且更重要的是,
蓝星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在变暖,直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暖方和冷方都有自己的论证数据,
谁也没法说服对方。
“可惜,蓝星上的气候变化已经和我没关系了!”
“再说,人类已经获得了可控核聚变技术,未来已经不一样了!”
想到这里,
王猛将通信面板放到了一旁,
向花神星询问道:
“新视野号到了什么位置?”
“还有17个小时,便收回!”
王猛点了点头,
打开了系统任务面板
看着视野号的倒计时依旧在持续,
也没说什么,将其关闭后,
便一边与整理着实验数据,一边等新视野号的回归,
在妊神星停留的这一个多月里,
要说技术突破最大的便是,等离子体屏障技术。
看了一眼通信面板中的数据,王猛向花神星询问到,
“实验准备的如何了?”
“根据离散数据,妊卫一解体部分即将到达妊神星环,尘埃区域无大天体,随时可以进行实验!”
“嗯!十分钟后开启下次实验!”
“明白!”
说完此话的王猛,已经来到一处操作平台前,
正通过操作平台看着外面的景象,
通过高清摄像装置,
他可以清楚的看到,前方出现了一个带状的灰色区域,
那片区域正是他与花神星先办法制造出的宇宙尘埃区域,
至于如何制造,代价便是妊神星的卫星,
所幸作为矮行星中的冥王小天体,
妊神星的卫星并不是很大,
在花神星的控制下,几乎没有影响到飞船,
这时王猛微微的调整了一下镜头,
看向了妊神星附近,
原本那个暗淡的几近于无的妊神星星环,
此时也终于变的明显起来;
“实验即将开始!”
听到花神星的语音播报,
他这才将镜头调回,
见飞船即将进入那条带状灰色环形圈,
王猛开口询问道:
“花神星,你觉得这次对宇宙尘埃的拦截效率是多少?”
“这次大致在98以上。”
“98!”虽然还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拦截,
但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已经接近预定效果了,
“我们如今的速度很慢,之后我们要用超过400公里每秒的速度进行定速航行,
那样的状况和现在应该有所不同吧!”
听到这样的询问,花神星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而后运算了几秒后才说道:
“这样的问题,我也有所考虑!”
“根据先前撞击形成的数据,
由卫星形成的宇宙尘埃,因为没有经过数亿年的损耗,
无论是尘埃区域的颗粒数量,还是颗粒质量,要远比我们在太空区域遇到的尘埃数据大。”
“经过模拟计算,
以当前速度经过实验尘埃区域,
大质量尘埃所形成的冲击效果,
可相当于飞船以300公里每秒巡航速度在太空区域所遇到宇宙尘埃时所遇到的磨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