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轻小说の>D机关> 追迹

追迹

  1

  怎么会变成这样?

  英国《泰晤士报》远东{注36}特派员阿龙·普莱斯一脸茫然,感觉在耳边吼叫的日语异常遥远。

  他放在桌上的双手,戴着坚固的钢铁手铐。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哪里出错?

  没有答案的疑问,从刚才就一直在他脑中盘旋。

  忽然间,一股凉风拂过脸颊,他抬起头。

  令人目眩的蓝天映入眼帘。

  ——对了……现在已是夏天。

  普莱斯愣愣想着,而后漠然望向可能是他离开房间的唯一出口。

  宪兵队本部,顶楼的侦讯室。

  大大敞开的五楼窗子,传来吵得恼人的蝉鸣——

  2

  普莱斯初次听到那个传言,是在能够眺望横滨港的「瓦斯灯」酒吧。

  随着日英关系恶化,日本国民之间的反英情绪日渐高涨,在酒馆也会遭人挑衅,无法安心喝酒。唯有在旅日英国人经营的这间站立式酒吧,可放松戒备大醉一场。

  传言是这么说的:

  「数年前,日本陆军内部秘密成立间谍培训机关。该机关出身的优秀日本间谍,最近在国内外极为活跃。」

  起初,普莱斯嗤之以鼻,不当回事。

  注重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队,素来将间谍活动当成「卑怯低劣的行为」。尤其在帝国陆军中,这种倾向更强烈,视间谍为「肮脏的工作」、「污辱皇军之名」,忌恨有加。以前普莱斯采访陆军某位大人物时,曾迂回地提起此一话题,「间谍?那些家伙就是喜欢偷窥的色情狂!」对方简直像看到脏东西般不屑道。

  在那样的民族精神与风土文化中,即使成立培训机关,也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间谍」——

  见普莱斯挑起单边眉毛,露出冷笑,对方气恼不已。

  「我不是在开玩笑。」

  龙蛇混杂的店内,昏暗吧台的最深处,驻日英国大使馆的事务员修·莫里森,忌惮周遭目光似地缩着肩膀与普莱斯喝酒。此人颇具语言天分,专门负责翻译大使馆的日语文件。

  「偷偷告诉你一件事,你可别说出去……」

  听着莫里森压低音量叙述的内容,普莱斯不禁蹙眉。

  之前,莫里森偶然看到母国寄至大使馆的机要文件上,写着「严密注意日本间谍」及「搜集该神秘机关相关情报」的指令。

  「据说,那所培训机关集合非军方人士,也就是东京与京都的帝国大学,或是外国大学毕业的优秀青年,让他们接受间谍教育。实际上,现在世界各地的英国殖民地,甚至英国本国,都疑似因他们的活动造成情报外泄。」

  普莱斯眯起眼,细细思索莫里森的话。虽然有点难以置信,但要是这个情报正确——

  他摇摇头,叹口气,向莫里森道谢后,在吧台下悄悄塞钱给对方便离开酒吧。

  普莱斯回到夜半无人的事务所,深深窝进椅背。他叼着烟点火,以目光追逐冉冉升起的烟。

  那种事真有可能吗?

  普莱斯仍旧半信半疑。

  一如官僚组织的常态,日本陆军也有重视「纯血」的倾向。最好的例子,就是组织内部的人事。掌握人事的陆军省人事局补任课,传统上从课长到课员,全是从幼校「土生土长」的军官。简而言之,唯有从陆军幼校到陆军士校,乃至陆军大学,一路以优秀成绩毕业的人,才能在组织中出人头地,大展身手。

  反过来说,再怎么优秀,只要是非幼校出身的「中途参加组」,往后的升迁必会受到差别待遇。

  他们理所当然地蔑称非军方人士为「地方人」。

  在那种氛围下,而且是在厌恶间谍行为的陆军组织中,集合一般大学的毕业生——在陆军内部几乎被视为「异教徒」的人,成立间谍培训机关,并交出具体成果?那种不可能的任务真有办法达成?

  嘴角叼着烟,普莱斯的视线移回桌上摊开的便条纸。

  结城中校?

  雪白的便条纸中央,加上问号简短写着。

  据说,他就是凭一己之力,在日本帝国陆军内部成立间谍培训机关,统领异类间谍们的间谍首脑。

  ——有意思。

  普莱斯冷冷一笑,在烟灰缸摁熄变短的烟。

  来追查达成不可能任务的谜样男子——结城中校的过去吧。

  在英国《泰晤士报》远东特派员阿龙·普莱斯眼里,这是个极具魅力的采访主题。

  3

  普莱斯旅日十年。

  现年五十六岁。

  日本恐怕是他最后一个工作地点。

  来日本之前,他曾在孟买及香港等英属亚洲殖民地担任记者。十年前,由神户港初次踏上日本的土地。

  普莱斯立刻就为这个美丽的国家着迷。

  活力四射却猥杂、混沌、旁若无人的亚洲氛围,多少令他有些退避三舍。打扫得一尘不染的干净街道、一丝不苟的亲切人们、温和的笑容,日本以及日本人的特征,对他来说简直犹如上帝恩赐的神奇食物吗哪(manna)。

  普莱斯写出一篇篇善意介绍日本的报导送回母国,内容涵盖樱花、艺妓、富士山、庙会、烟火、狮子舞、菊人偶,刊登在报纸上,颇受好评。「日本通」,不知不觉间,旅日外国记者为他冠上这样的头衔。普莱斯拼命学习艰深难懂的日语,现下甚至能以汉字「阿龙」签名。

  回顾过往,普莱斯的脸色骤变。

  如今,日本的氛围与当初大不相同。

  刚到日本时,身穿军装的政治家们还没这么嚣张地拓展势力。近几年,随着针对政治家及财经人士的恐怖攻击频传,思想言论的取缔也益发严格。

  旅日外国记者全受到政府的监视,报导皆须经过审查,若是牵涉天皇与皇族,别说是侮辱性言词,开个小玩笑都不可能。这种取缔没有明确的准则,从维多利亚时代的古老自由主义到最先进的无政府主义,无处不是删改的对象。

  外国记者中,撂下一句「这种情况哪写得出像样的报导」,愤而离开日本的不在少数。

  然而,普莱斯与几名外国记者,仍坚持留在这个国家。

  要是他不留,还有谁会留下?

  普莱斯认为,正因是这种状况才该在日本尽点心力。毕竟有些事,唯有爱日本、深知日本的自己办得到。他如此相信。

  凭一人之力,在大日本帝国陆军内部成立另类间谍组织的男子——

  「结城中校」究竟是何方神圣?隶属哪个部队?说起来,他的全名叫什么?

  着手采访后,普莱斯立时撞上难以突破的障碍。

  打一开始,他就没想过能够直接接触或采访结城中校。

  对方是现任间谍首脑,自然不可能接受来自敌国的英国记者访问。站在普莱斯的立场,他原本的打算是:

  ——交叉比对认识结城中校的人们证词,侧面勾勒出他的个人生平。

  不料,不管怎么打听,都找不到实际「认识」结城中校的人。「传闻倒是听过,可是,不晓得他是怎样的人物。」众人异口同声,而且多半是不悦地皱眉如此回答。

  普莱斯暗自纳闷。

  结城中校宛如幽灵,从不轻易现身,四处活动却没留下蛛丝马迹——只能这么推断。但是,现实中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吗?

  无论哪个国家都一样,军队本质上是极端官僚主义,换句话说,就是拥有作为公家机关的一面。举个具体的例子,办理事务手续必须以书面文件进行,而且必定会归档保存。只要查阅归档的文件,便能追溯任何隶属军队的人的活动经历——

  倏地,普莱斯想到一个主意,忍不住窃笑。

  既然没人认识现在的结城中校,就从他的过去入手。既然隶属军队,回溯文件便能查明他的过去。

  当然,身为外国记者,普莱斯不能随便调阅陆军内部保管的军人档案,不过,也有能够查阅的资料,像是陆军幼校、陆军士校的校友名册。非官方制作的名册,不可能被指定为机密,寻得适当的管道,付出相应的金额,便能轻松弄到影本。

  普莱斯根据传言,推测出结城中校大约的年龄,及自陆军幼校、士校的毕业年度,取得那几年的校友名册。大批同期生中难免会有口风不紧的人,或者,可设法搭上中途退学放弃军旅生涯的人。日本有句俗谚「吃同一锅饭」,大意是说「一起生活的人会变成亲密伙伴」。想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物,去问「吃同一锅饭的人」,也就是与结城中校在陆军幼校或士校关系

  (本章未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