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科幻灵异>大顺第一谋士> 第380章 开导诸将

第380章 开导诸将

  李岩继续道:“皇太极这人,军事上不及其父,但谋略过之,颇有雄才大略,遇事果断,擅长计谋,知人善任,很有远见,他对明朝取得松锦之战大捷,先后降服朝鲜和蒙古各个部落,治理国家,蒸蒸日上,文治武功,堪称一代雄才。”

  众将怔怔的的听着,都觉得十分新奇,他们对关外满清的了解一片空白,只凭想象,认为关外都是不毛之地,满清应该是落后的、部落似的野蛮人,但听李岩所讲,满清应该是已经新兴的的国家,经济兴盛,政治清明,武力也十分强大,刘芳亮等大将心中有些不太相信。

  范青道:“不要怀疑丞相的话,这些资料都是刘体纯从辽东收集来的,努尔哈赤崛起辽东,皇太极即位之后虏势更强。努尔哈赤生前为虏兵进犯打好了根基。皇太极即位后,用兵屡胜,统一辽东、席卷蒙古各部,臣服朝鲜,所以东虏将是一个可怕的劲敌。”

  高一功拱手道:“但属下也听刘体纯说过,皇太极去世之后,本来应该长子豪格继承王位,但有一个名叫多尔衮的九王,也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手握重兵,不让豪格即位,硬是拥戴皇太极的六岁幼子福临即位,以便他摄政擅权。所以以臣想来,满清鞑子既然新有国丧,加上立君不立嫡长,引起诸王内讧,朝局动荡,所以臣以为,多尔衮不会离开沈阳,轻启战端。”

  范青摇头道:“你的想法大错特错,你们这些大小将领对满清抱有轻视态度,这是要吃大亏的。”

  高一功恭敬的拱手道:“恕臣无知,但辽东一隅之地,东夷余种,竟然如此狂肆,敢在咱们大顺军兵势正劲的时候,称兵入犯,臣实在不敢相信。”

  范青道:“你不能不信,朕有十分把握,满清必会入关与咱们争夺京师。你可知,满洲人自从背叛明朝,至今已经有三十八年,虽然皇太极锐意学习中国,究竟不脱夷狄旧习,不懂中国建储之制,也没有世袭尊嫡立长之礼。多尔衮既拥戴一个六岁幼童为君,名义已定,有不听命者即位叛逆,所以豪格已经失败,至今未闻沈阳有内乱或动荡情形。当然,多尔衮自任摄政,集大权于一身,虏廷诸王公大臣未必人人心服,大概有许多人是心不服而口不敢言。多尔衮为了自己打算,想利用我大顺军初到京师,立足未稳,民心未服,亲自统兵前来,使八旗兵从此归其掌握。倘能侥幸一逞,他就是继承汗王遗志,为满洲建立殊勋。从此他的摄政地位与权势使满洲朝野无人能与他抗衡,而且他如果日后不满足于摄政地位,想取江山于孤儿寡妇之手,易如反掌。各位,满清入寇,夺取咱们汉人江山,图谋已经数代,所以请各位将领不要抱有幻想,不要想着大功告成,偃武修文,贪图享乐,而要兢兢业业,严阵以待,面对满清的挑战。”

  听完范青的话,众将沉默片刻,陈永福上前一步,拱手道:“臣遵旨,进入京师之后,一定严肃军纪,勤于练兵,严阵以待,保皇上和咱们大顺国能在京师安稳立足。”

  范青微微点头,高一功、刘芳亮、红娘子也依次上前,向范青表达忠心。

  范青脸上这才稍稍露出笑颜,道:“这下,你们明白朕的苦心了吧,咱们进入京师,推翻明王朝,不是大功告成,而是危机的开始,内有民心不稳,官绅不服,辽东官军心意未定,外有强虏虎视眈眈,随时爆发大战。所以朕才要对京师的高官大绅采取优容态度,甚至连太监头子都要收留,做这些是给京城百姓看的,也是给吴三桂看的,更是给全天下的明朝士绅,还有未投降的明朝官军看的。所以……”

  范青在众文武官员脸上一转,道:“朕决定明日进京之后,对官民实行宽仁之政,收揽人心,一则有利于招降吴三桂,二则有利于震慑满洲东虏。朕决定,明日进城,遵守三条原则,第一,大军驻扎在城外,只派少量人马进城,维护城内治安,弹压不轨。第二,暂缓追赃,效法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后对父老的‘约法三章’,不骚扰百姓,更不对京师官员拷掠追赃。第三,向京师平民开仓放赈。”

  众文武一起躬身,道:“臣遵旨!”

  范青见已经说服众文武,便稍稍缓和语气道:“毫侯、磁侯、红帅,你们回去也要开导下面的将领校尉,把当前形势和朕的苦心讲给他们听。”范青说到这里长叹一声道:“朕也理解你们的心情,咱们将士大多苦大仇深,对这些明朝高官贵人十分痛恨,所以你们告谕众将士,朕不会放过一个恶人,朕同样痛恨这些高居百姓之上,吸食百姓心血的水蛭,等以后天下太平,朕会慢慢找他们算账的。”

  众将听了范青推心置腹的话,心中也很感动,开始对范青政策的不满,也慢慢消散了。

  范青朗声道:“磁侯刘芳亮、毫侯高一功,红帅,听旨。”

  三人一起拱手道:“臣在!”

  范青道:“从即日起你们麾下所有兵马驻扎在城外,非有朕的旨意不得进入京师,以免骚扰百姓。驻守京师和明日清宫由绵侯陈永福负责。”

  四位大将一起拱手道:“遵旨!”

  本来东征的主将是刘芳亮的,但他与范青在理念上有冲突,范青这个命令,也有责罚他的意味。

  这时,一名传令官又送来一份刘体纯的情报,范青看了之后微微点头,递给李岩,道:“内城也要破了!”

  李岩看了情报文书,脸上微露喜色道:“破了外城之后,守内城的太监和军民,也跟着人心瓦解,已经传出话来,明晨五更打开城门迎降。”

  众将听了也是脸上一起露出喜色。

  傅宗龙道:“这本是在皇上和诸文武意料之中,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刘芳亮笑道:“丞相又预料对了,果然今日破外城,明日破内城。”

  李岩笑了笑道:“臣等预料明日可能会破内城,所以拟定了皇上的入城节略,再综合刚才咱们的商议,属下写了一个草稿,请圣上批示。”

  说完从袖子里取出一个简便的红绫书匣,打开文书匣,取出一份红纸文件。旁边文书递过来笔墨,李岩在一旁的一张小桌上立即涂改缮写,题目是“圣驾入城节略”。他缮写完了之后,讲文书捧呈御案,请范青过目。

  范青看了一遍节略,面含微笑,频频点头,这节略中把自己刚说完的三条原则都写进去了,深合他的心意。在节略中详细写了如何一部分御营将士先从阜成门进去,占领皇城诸门,包围皇城,一部分文武大臣和御营将士如何护驾,沿路如何警跸,先进城的文武如何在皇城门口接驾,圣驾如何进入皇城,进入武英殿驻跸,写的十分清楚。

  节略中拟定两次清宫,城破之后,陈永福亲自率领一千将士迅速进人紫禁城内,占领四门,一则要搜查崇祯生死下落及太子、二王,二则要肃清太监中有无暗藏兵器之人,以防不测。然后吴汝义率领御营将士清宫,按册清点紫禁城中未曾逃散的宫女、太监,封存宫中库藏,派兵日夜巡逻,禁止宫女与太监盗窃各宫中金银宝物,以备几天内清查登记。然后王从周率五百将士扈驾入城,以后专驻守武英殿周围,也受吴汝义节制。两位军师如此安排,十分合理。

  范青看完之后,只提了一个小意见道:“吴汝义将军的职衔,似与他的责权有所不符。”

  李岩说道:“皇上所虑极是。我朝官制草创,颇为疏略。以前陛下称顺王时,吴汝义称中军制将军。开封建国,暂以周王府为大顺皇宫,吴汝义统管宫禁之事,改称中军权将军,已觉不妥。今至京师,紫禁城内一切军政要务,头绪纷繁,都归吴汝义掌管,确应另定官职,便于施展才能。但臣等对历代职官志未曾考究,请陛下酌为钦定名称。”

  范青向牛金星问道:“这属于礼部范畴,金星,用何官名最好?”

  牛金星捻须低头想了片刻,抬头回答说:“陛下,上古之世,设有宫正一官,专管宫内之事,见于《周礼》。秦汉以来,并无掌宫中庶事的专职官员,内廷与外延的政务交错,界限不明。到了明代,内廷事务完全由太监职掌,设置了严密的内官官制。内臣分为十二监,二十四衙门,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地位最尊,俗称内相。除内廷十一二监之外,还有东厂与西厂派出的监军太监,万历时还有派到各地征收矿税的太监。陛下鉴于刚刚入住紫禁城,对原宫中太监不能太过信任,所以暂时不能重用他们。目前吴汝义秉承皇上意旨总管宫内军政百务,此系我朝新创,可否暂称为宫内大臣,以待日后京师稳定后再为确定?”

  范青点头同意,又问诸文武道:“清宫的事,你还有什么建议?”

  傅宗龙道:“清宫之时,有一件事要李丞相亲自去办才好。”

  范青道:“何事?”

  傅宗龙道:“天启张皇后因不附和客魏奸党,深受国人敬重。她原籍杞县,与丞相是小同乡。她曾经身为国母,按道理她会自尽殉国。但是仓皇之际,也许自尽未成。清宫时丞相即到慈庆宫去,看张皇后是否已死。如她尚未自尽,可对她宣布大顺皇帝口谕,我朝将对她厚养终身。如她必欲自尽殉国,可派人护送她回到张皇亲府中,从容自尽。不管张皇后是否已死,将士们都不许到慈庆宫中滋扰。陛下,可以如此办么?”

  “好,好,就照你的建议去办。”范青点头同意之后,又加上一句,“朕甚怜悯宫中各处妃嫔女子,也无意为难他们,你们最好能派人劝慰他们,宣讲朕的优待政策,让她们不要自尽。”

  李岩、傅宗龙、牛金星等文臣一起躬身接旨。

  此时,时间已经过了四更。因为马上就要准备进城。御前会议赶快结束。陈永福立刻回到自己的营地亲自点兵,指挥人马,从什么城门进城,在城内驻扎何处,都按着李岩在事前遵旨拟好的计划,同时严令人马进城后对居民务要秋毫勿犯。

  李岩赶快回到丞相府临时驻地,召集六政府与文谕院大臣会议,部署明早如何进城和如何在巳时前赶到皇城门前迎接圣驾。

  傅宗龙和牛金星最后离开行宫。他们离开御前后,在临时朝房中等候。范青将吴汝义和王从周叫到面前,用杏黄纸写了两道手敕,一道是钦命吴汝义为“宫内大臣”,一道是钦命王从周为协理宫内大臣兼御前侍卫将军。然后宋献策和李岩带着吴汝义和王从周驰回军师府驻地,又传知陈永福前来,一同研究明日如何扈驾、警跸和如何清宫诸事。对陈永福和吴汝义而言,特别要紧的一件大事是要找到崇祯,弄清他的死活。

  范青虽然连日来鞍马劳累,今夜又几乎整夜未眠,但因为破城即在眼前,他一点儿睡意也没有了。行宫御厨为他准备了夜宵点心,他随便吃了一点,便在亲兵的护卫下登上了花园中的假山,向东方看了一阵,看到紫禁城方面并没有冒出火光,他的心中产生了一串问题,默默问道:

  “崇祯此刻在做什么?自尽了么?心腹太监帮助他在民间藏起来了么?他的众多宫眷今夜如何?”

  ……

  连日来崇祯皇帝食不下咽,夜不成寐,不但眼眶深陷,脸色灰暗,而且头昏目眩,身体难以支撑。但是亡国就在眼前,他不能倒下去对国运撒手不管,也不能到养德斋的御榻上痛睡一阵。他本来打算在乾清门亲手挥剑斩杜勋,临时来了精神,带着一腔怒火,顿然间忘记疲惫,大踏步走出乾清宫,从丹墀上下了台阶,走到乾清门,稳稳地在龙椅上坐定。乾清宫的宫女们和太监们重新看见了往日的年轻皇上。但是杜勋走后,崇祯鼓起的精神塌下去了,连午膳也吃不下,回到乾清宫的东暖阁,在龙椅上颓然坐下,恨恨地长叹一声,喃喃自语:“连豢养的家奴也竟然胆敢如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