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举步维艰

  江玉乘心中明了。

  那囤积居奇,妄图哄抬粮价的粮商,便是此番赈灾的关键症结所在。

  略作思忖后。

  便派人将那粮商请至县衙,以谋求解困之策。

  苟或为了能让自己从轻发落。

  腆着脸凑上来说:“钦差大人,下官亲自去!”

  粮商万老板接到钦差大人传唤,心中虽有忐忑,但也知晓这一关终是要过的。

  他理了理衣裳,便随着苟或前往县衙。

  踏入县衙大堂。

  万老板恭敬行礼:“钦差大人传唤草民,不知有何差遣?”

  江玉乘高坐堂上,面上挂着一抹浅笑,“听闻万老板在本地粮食生意上颇有建树,今日请您来,是想与您商讨一下赈灾之事。”

  万老板赔笑道:“钦差大人言重了,草民不过是做点小本生意。”

  江玉乘轻抿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讲道:“您老实在过谦。”

  “这潞城上下,谁人不知您万户粮商独占鳌头。”

  “如今灾情肆虐,百姓急需赈济,粮食供应至关重要。不知您对此有何高见?”

  万老板眼珠一转,“钦差大人心系百姓,令人钦佩。”

  “只是这赈灾之事乃是官府的职责。”

  “草民只是一介商人,只懂买卖,实在不敢妄议朝政。”

  江玉乘心中暗骂:真是个老狐狸!

  老子跟你好好谈是给你机会!

  真不怕老子给你家抄了!

  他眯起眼睛,语气温和却透着不容置疑:“万老板此言差矣!”

  “商人虽以逐利为本,但亦在社稷之中。”

  “如今百姓受苦,若不能解其温饱,这城中一旦生乱,又何来生意可做?”

  “如今不少百姓已难果腹,而万老板手中既有存粮,又怎可说与自己无关?”

  万老板心中一紧,“钦差大人,草民手中并没多少存粮啊......”

  “草民也想尽绵薄之力,可实在是力不从心呐。”

  江玉乘心中冷笑,不再给他好脸色!

  他放下茶杯,长身而起,语调带着质疑,“哦?是吗?”

  “本官得到消息,有人暗中囤积粮食,妄图哄抬粮价。”

  “若被查实,这可是扰乱民生的大罪,到时莫说生意,怕是身家性命都难以保全。”

  “万老板在这潞城经营多年,应该不想晚节不保吧?”

  见江玉乘面沉似水。

  万老板佯作惶恐,擦了擦额上的汗水,“钦差大人息怒,这粮价都是市场定的,草民哪有那么大能耐。”

  “而且,这其中还有些隐情,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江玉乘就不信了!他还能说出花来?

  万老板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钦差大人有所不知,这潞城临海而据,近年来海寇频繁袭扰!”

  “驻军肩负守卫潞城的重任,全靠草民供应粮草以保军需。”

  “只是如今这灾年,粮食收成锐减。”

  “草民为了给驻军囤够粮食,那可是四处奔波,散尽家财!”

  “草民手里这点粮食,不过是维持军粮后续供应的周转之量,若是军粮供应出了问题......”

  万老板边说边偷偷观察着江玉乘的神色,“大人您想想,当兵的没了粮,哪还有心思守城?”

  “到时候海寇一来,这潞城还不得生灵涂炭?”

  “这罪责草民可担待不起啊。”

  “大人您若不信,尽可派人去查探一下驻军的粮草储备......”

  江玉乘心中一惊,脸上却不动声色,“此事本官自会考量。”

  万老板赶忙应道:“是是是,全凭钦差大人定夺。”

  “大人若没其他吩咐......”

  “草民就先告退了。”万老板离开县衙后,嘴角勾起一抹阴鸷的笑。

  江玉乘坐在堂中陷入沉思:

  那奸商这般有恃无恐,保不齐跟当地驻军有什么黑色往来!

  拿驻军说事!

  分明是想让他投鼠忌器!

  但江玉乘又不能不顾及潜在的风险。

  若是来硬的,那奸商还真有可能鱼死网破,切断驻军粮草的供应,造成地方动乱。

  而且那奸商能在潞城一家独大,要说上面没点关系......

  谁信啊?

  江玉乘自是不怕这帮蠹虫,可现在也不是肃清它们的时候。

  眼下让百姓吃饱饭才是最主要的!

  此时。

  马县丞匆匆赶来,向江玉乘汇报:“钦差大人,眼下富户们虽已陆续有所捐献,可所捐的粮食也只够百姓多支撑一日的。”

  “粮商又囤粮不卖!这可如何是好啊......”

  江玉乘皱了皱眉:“邻县调粮呢?”

  马县丞无奈地叹了口气,“邻县调粮之事,苟知府之前所说倒也并非虚言。”

  “下官此前就曾尝试多方联系,可周边各县皆称粮仓已然见底,不愿意借调。”

  “事情还真有些棘手!”江玉乘总感觉邻县不肯借粮一事背后不简单!

  苟或在一旁瞧着热闹,心中暗自腹诽:哼,还说我呢,你自己不也没辙。

  江玉乘思索着:要解决眼下的问题,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范仲淹荒政三策里的一记良策。

  那便是抬高粮价吸引外地粮商过来。

  这样一来,市场上的粮食供应就会逐渐增加。随着粮食数量的增多。

  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

  粮价就涨不起来。

  涨不起来,万老板自然也就没了囤粮的理由......

  可古代信息传播、运输等条件限制下,这一套操作打下来。

  至少要一个月才能见效!

  到那时百姓早饿死了!

  此计虽妙,但不符合当下的情境......

  这时。

  王康施了一天粥。

  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县衙。

  只见江玉乘负手站于堂中,面色凝重。

  马县丞在一旁低头不语。

  苟或也装出一副愁苦的样子,但他目的并不纯粹......

  王康张了张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风从半开的窗户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屋里的沉闷。

  良久。

  江玉乘缓缓开口:“本官在赶赴潞城之前,曾出资购粮,并安排了镖局押送。”

  “算算时间,还有六天便能送到。”

  “只要撑过这六天,待林羽押着粮食前来,就能解了当下的燃眉之急。”

  王康面露忧色:“六天!可算上富户所捐,如今的粮食储备也只够百姓再吃上三天的......”

  “百姓此前已挨饿许久,若仅饱腹三日,后续又再度饿上三日......”

  “年轻人或许还能扛一扛,可那些老人与孩童。”

  “怕是熬不过去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